8月17日,长江日报联合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设计”)“跟着建筑师‘读’懂城市地标——小小建筑师暑期研学”活动启动。首场活动中,10名小朋友跟着中信设计创新设计院总监、湖北省博物馆新馆设计团队成员杨坤鹏探秘湖北美术馆、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寻找建筑中荆楚文化“密码”。
“咱们现在所在的建筑,从外观看是什么形状?”“走进场馆你看到了哪些认识的建筑材料?”随着建筑师的提问,小朋友们好奇心和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竖起耳朵认真聆听讲解。
杨坤鹏介绍,湖北美术馆是由圆和方的形状组合而成,融合传统“天圆地方”的理念。当问到出入口处玻璃屋顶的形状时,小朋友抢答踊跃,“像一艘船”“像水浪的形状”“像一片树叶”……杨坤鹏表示,小朋友们的答案都非常好,玻璃屋顶不仅可以避雨,还与廊柱、内凹的玻璃幕墙形成“灰空间”,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让建筑内部与外部环境相互渗透,创造丰富多变的空间体验。
研学过程中,陶润泽小朋友表现得十分踊跃。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对科技知识感兴趣,本来以为活动就是参观建筑,没想到建筑师叔叔说现在还有会发电的玻璃、“会呼吸”的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他感到很有趣,“原来建筑中居然融合这么多高科技知识呢!”
什么是“簠”?“簠”是古代盛放何种物品的容器?在湖北省博物馆新馆,杨坤鹏用建筑的外观设计灵感来源“簠”开启探秘之旅。“是放物品的”“放大米的”……小朋友们脑洞大开,答案充满童趣。
杨坤鹏介绍,“簠”是盛放食物的容器,也是新馆的造型灵感。“考虑到博物馆的新馆、老馆一脉相承,当时在建筑中融入展品簠的设计理念——形状相同,上下对称。老馆屋顶呈现出梯形,新馆则是倒梯形的几何形态,‘合则一体,分则为两’,这与‘簠’的形式如出一辙,也体现荆楚文化底蕴。”
在新馆和老馆的廊道中,小朋友们隔着玻璃窗看向两侧的建筑,能清楚地见到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在杨坤鹏的介绍下,孩子们发现,原来新馆有如此大的体量,建筑高度却是低于老馆的。“我们体现对老馆的尊重,这也是一种传承。”孩子们似懂非懂,但频频点头。
场馆外墙上、旋转楼梯上,处处可见楚文化的“饕餮”;从大厅一楼仰望,可以见到神秘的“星空顶”;靠沿湖的一侧,两个像手掌一样的树状柱,撑起博物馆内部结构的同时,还设计仿自然采光的光源,让灯光点亮也如同室外光线一样自然。
丰富的建筑研学内容让孩子们学到新知识,对建筑有了更多的自我表达。参观完建筑后,杨坤鹏现场指导小朋友们拿起画笔,描绘出自己心中城市地标建筑的模样。
神秘的城堡造型、像山一样的尖顶、给博物馆外观加上甲骨文的古朴元素、一丝不苟的琉璃瓦和廊柱的线条……孩子们画笔下的建筑各不相同,创意满满,让专业的建筑师也忍不住感慨:“惊喜多多!原来孩子们笔下的建筑如此有想象力!”
“今天的研学,让我感受到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实在太博大精深了!”周雨橙小朋友兴奋地说道。研学活动中她主动思考,在湖北美术馆出口位置的屋顶形状的问题上,她竟然脱口而出“像个太极图”。得到专业建筑师的认可。“把我们隐藏的设计也看出来啦,真棒!”
周雨橙的父亲告诉记者,可能受他的影响,孩子十分喜欢中国的古建筑,每年寒暑假会带孩子去其他城市看看有名的古建筑,如北京的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圆明园;西安的兵马俑、大雁塔等。“我们发现孩子看建筑的视角很特别,常常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美学和文化符号,所以我们专门报名参加这个建筑地标的研学活动,尽量让孩子多了解建筑的信息,发掘孩子这方面的天分。”
湖北美术馆、湖北省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均由中信设计完成。研学过程中,很多家长也表示,同样的场地,学到的跟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知识,受益匪浅。“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建筑并不是钢筋混凝土堆砌的物体,它是有生命和意义的,是城市精神文化的体现。”杨坤鹏说道。(长江日报记者冷靖华 通讯员冯蕾)
江西冠之航建设有限公司网络宣传办公室 选自网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