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正是江南春好时,中国记协日前组织“走读中国·走进浙江”中外记者采访团,走进基层,深入乡村,观察解读共同富裕开新局的浙江经验。
3.5公里长的红木文化长廊沿道路两侧一字排开,花园洋房鳞次栉比,大型商场、医院、图书馆一应俱全……从浙江东阳市城区驱车往南约18公里,记者们来到一个年营收655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6.5万元的村庄——花园村。
然而时光倒流回四十多年前,这曾是个穷山村,人均年收入仅87元。“村名花园不长花,草棚泥房穷人家”,是对旧时花园村缺地缺资源窘境的真实写照。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上世纪80年代初,在村党委带领下,花园村开始走以工富农、以工强村道路,依靠传统木雕手艺“无中生有”,打造“红木王国”富民产业链,并积极发展新式建材、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
经过数十年创业拼搏,花园村已成为经济发达、村民富裕、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的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正打造“村域小城市”培育试点。
共同富裕不只是物质富裕,也包括精神富裕。“富口袋”后更要“富脑袋”。
杭州外桐坞村位于西湖西面群山之中,世代以种茶为主要经济来源。“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苏轼的名句道尽了西湖周边的秀美风韵。
近年来,外桐坞村着力打造艺术主题村庄,整体规划改善基础设施,人居品质大幅提升,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记者们走在村落里,各式青砖黛瓦、斗拱雕花仿古建筑映入眼帘,与周围绿意盎然的山峦、茶园交相辉映。当地民居俨然天然花园中的景观别墅,吸引了人气和商机。截至目前,该村已有100多名艺术家入驻开办工作室,大多是中国美院等院校的艺术老师。
随着经济条件改善,越来越多村民有了闲暇时间,茶余饭后跟着入驻艺术家学习书画创作。如今的外桐坞村,茶文化产业、艺术产业、旅游产业有机融合,不仅给村民带来可观收入,更把高雅艺术传入寻常百姓家。
不仅是外桐坞村,衢州市的余东村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农民画村”,村民白天拿锄头、晚上拿画笔。农民画在为村民带来文化自豪感和幸福感的同时,还形成了具有村特色的农民画产业,实现了从卖画到卖文创、促旅游的转变。
如今的浙江,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求,建设品质文化生活圈,城里有城市书房,农村有文化礼堂,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覆盖率达100%,乡镇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100%。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良好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位于浙江湖州安吉县东北部的鲁家村,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过去村集体收入不足2万元。如今已蝶变为“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的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
转折点发生在2011年,新上任的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探索出美丽乡村建设和经营创新之路,即以18个各具特色的农场为载体,以“公司+村+家庭农场”模式,启动家庭农场集聚区和示范区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入数十亿元投资,实现田园变景区,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美了村子风貌、富了村民口袋。
村里还建起了30公里绿道和4.5公里的绕村铁轨,由观光小火车串起18个家庭农场,成为鲁家村一道独特风景。此外村里还实施了“村庄美化、道路硬化、庭院绿化、村组亮化、水源净化”等工程,建成了村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门球场、文化舞台等一大批公共基础设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截至2022年底,浙江省累计建成4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居全国前列。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1%以上,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1年提升。
从美丽乡村到诗画浙江,再到为共同富裕发展探路开新局,浙江正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带来更多有益启示。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