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CMF宏观经济月度分析会上,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表示,长期看好中国经济,房地产市场仍然需重点关注。
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孙明春表示,其对未来中国经济的看法从长期的角度持相对积极的态度。但他认为,在中国经济的几大板块中,消费受制于收入,收入受制于就业,就业受制于投资。而当前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处于负增长的状态,制造业投资也明显增速回落,因此目前投资增长主要是靠基建投资拉动。如果地方政府财政进一步恶化,基建投资的可持续性将值得怀疑。
再从外需角度看,虽然三月份数据有所好转,但整体上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加之下半年美国也可能无法避免经济衰退。所以,外需不在我们的掌控之内。由于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受外需影响较大,基建又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相关,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又和“卖地”、土地收入相关,因此,孙明春认为,房地产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复苏的重点之一。要想办法稳住房地产市场,让房地产进入到健康、良性、正面增长的轨道中。
孙明春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有两大驱动因素,一是城镇化需求,二是改善性需求。尽管当前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65%,开始放慢,但即便如此,在当前总人口和劳动力人口数量都在下降的同时,城镇人口数量还在上升,去年仍然增加了约600万城镇人口。也就是说,城镇化需求只是不像以前那么强劲了,增速在逐步放缓。第二块是改善性需求,改善性需求目前还没有看到上限,每个人、每户居民应该住“多大”是没有明确标准的,这取决于收入水平、供应能力等综合因素。“城镇人均居住面积41平方米这个数据,看似很高,但实际上这是建筑面积,如果把它转成使用面积,并不是很高,并且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仍然较低,比美国低近50%,比欧洲很多国家也低约20%。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有能力去建设、老百姓有钱去购买、金融机构也有实力给家庭部门提供一定的杠杆的话,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仍然存在很大的成长空间,不能断言它已经饱和了。”
“我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前景是有信心的”,孙明春认为,2022年中国居民储蓄存款增加了18万亿元,今年前三个月又增加了10万亿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减少消费和买房了,尤其是买房这个大头。在这样的情况下买房的首付支出也降低了,很多钱暂时以存款的形式存在了银行。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中国老百姓目前有128万亿元存款,若拿出5万亿元,按照30%的首付,就可以支撑15万亿元购买力,15万亿元购买力相较于去年全年房地产销售已经有20%的增长了,这还是只动用5万亿元购房的状况。如果从这两年居民储蓄存款15个月增加了28万亿元的量中,老百姓若动用15万亿元存款,用30%的首付杠杆,细水长流至少可以维持三年的房地产销售稳定上涨。
不过,孙明春同时强调,中国房地产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居民购房的愿望是否能增强,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是否能增强。这也对一二线城市的住房供应提出了挑战。因为在历次房地产调控过程中,百姓由于调控政策限制、收入成长等原因积累了大量改善型需求,但在供应方面,因为调控政策有时过于一刀切导致的流动性等问题,开发商出现了“跑路”、跳楼、违约等现象,导致房地产供应受到了压抑,在房地产复苏过程中供需差距变得更加明显。以往一二三四线城市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但由于这些年三四线城市供应增多,这个问题在三四线城市基本不再存在,但一线和二线城市仍然面临此类问题。
所以,孙明春认为,现在的挑战是,如果老百姓对于房地产市场预期回暖,是否有足够的供应来满足被压抑了三四年的改善型需求?是否会导致房价报复式反弹?从这个层面上说,房地产调控是有一定难度的,关键还是要改变调控思维,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基础上,不能搞运动式调控,要更多地考虑供需之间的动态平衡,考虑由刚需到改善的巨大追求。在未来的调控中,不仅要考虑需求方面的健康理性成长,也要考虑供应方面的健康发展。(徐蔚冰)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