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窑瓷器代表中国古代瓷器生产的最高成就,并且带动了民窑瓷器生产技术的进步。在当年的景德镇御窑厂,当年烧成的瑕疵品或落选品,为避免流入民间,均被打碎埋于地下,多年来,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联合多家考古单位对御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数以千万计的御窑瓷片得以焕发新生机,解密御窑往事。正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举行的“瓷都千年”特展上,就有许多精心修复后展出的古陶瓷精品,我们一起去看看。
在“瓷都千年”特展上,有一件刚刚重新修复展出的“明成化斗彩瓜瓞螭龙纹天字盖罐”。“斗彩”是明代御窑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类,传世稀少,而其中的“天字盖罐”更为罕见。这件1987年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天字盖罐”,采用了最新的“降阶法”重新修复成功,让世人能更好地领略到明代成化御器之美。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博物馆处负责人 汪哲宇:这样“降阶法”的修复技艺本身来说更完美地展示了瓷器原本的要表达出来的整个一个画面,又使用了降色、淡色的方式,将修复的部分和我们原先瓷片所展示的部分进行了一个区分。我们整个博物馆中所展陈的瓷器绝大部分都是御窑遗址出土的文物,比如说在我们6号展厅就有一件明代永乐时期的梅瓶,这件梅瓶现在是400多片瓷片给它修复拼凑完成,其实修复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明代御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往往要从烧造的成百上千件瓷器中挑出品相好的贡入宫廷。长期以来,略有瑕疵的瓷器必须及时敲碎、掩埋。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留有大量当年的御窑瓷器碎片,经过历年来的考古发掘,这些仍不失为古代陶瓷瑰宝的碎片得以重见天日。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修复部负责人 江小民:发掘出土之后,它是混杂在一起的,所以这些瓷片出来了,我们首先要对它进行分类,从它的纹饰从它的釉色进行分类,最后把同一个品类的器物我们集中在一起,再来对它进行拼对。
总台记者 范存宝:我手上拿起的是明成化白釉印龙纹脱胎小杯的杯底,1988年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这一款破碎小杯杯底就有400多个,而杯身更是碎成了1万多片。陶瓷考古工作者需要从这1万多片碎瓷片当中修复出一个个相对完整的小杯,而这一项比对修复工作他们已经持续了一年的时间,截至目前只修复比对出4个相对完整的小杯,由此可见陶瓷修复工作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近四十年来,景德镇文物工作者对明清御窑厂遗址出土的数以吨计的瓷器碎片进行整体复原,开创了“多级分类,系列复原”的窑址出土陶瓷类文物的修复技艺,并将拼对后的器物进行以考古、展示、无痕等不同修复方式进行保护。至今共计修复完成3168件,这些珍贵瓷器中不乏世界各大博物馆中均未见收藏的孤品,其中有一级文物9件、二级文物193件、三级文物1521件。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修复部负责人 江小民:我们的修复工作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引用了3D打印、水转印,包括一些晶体浇筑的新的手段。我们可以对它的釉料,对它的原材料,包括这些传承有一个系统分析。
去年,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还根据近四十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成千上万块瓷片,建立了全球首个系统全面的古陶瓷基因库。基因库将原本碎片化的古陶瓷信息,制作成物理和数字形态的基因标本,从而解析古陶瓷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唤醒那些曾经沉睡在地下的文明记忆。同时,为中国乃至世界古陶瓷历史的发掘和研究、陶瓷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优良的平台,续写以陶瓷为载体的文明交融新故事。
跨越千年 展示中外陶瓷文化交流时代特征
景德镇在明代开始为宫廷烧造瓷器,这里曾广聚能工巧匠,博览东西方技术,御窑产品迭代创新。本次“瓷都千年”特展的展品从唐代开始,跨越千年,集中展现了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时代特征。
据目前考古发现,景德镇瓷业早在唐代就已颇具规模,这次展出的这件青瓷腰鼓,就是出土于景德镇南窑遗址的一件唐代典型器物,造型上与中西亚文化的交流有关。而到了元代,景德镇瓷业有了制度、工艺、装饰的创新,特别是从西亚地区进口了青花料“苏麻离青”后,让元代的青花瓷放射出耀眼的时代光芒。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博物馆处负责人 汪哲宇:元代的青花瓷作为景德镇最出色的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它的创生就受到了来自现在的中西亚阿拉伯地区的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它的青花的绘画的颜料,就来自阿拉伯地区。所以说我们青花瓷的出现,它是受到多种文化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一个划时代的产物。
明代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开始设置御窑,为宫廷烧造瓷器500余年。由于明清御窑的存在,景德镇制瓷人才汇聚,工艺迭代创新,也进一步促进了当地民窑的发展壮大,令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景德镇瓷器行销全国,走向世界。
这件清代中晚期外销的广彩人物花鸟纹镶铜瓶型钟,由中外匠人共同合作完成,是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一个典型器物。它的瓷瓶白胎是在景德镇烧制,然后再运往广州,在白胎上进行着色绘画后,再卖往欧洲,欧洲人又根据自己的审美以及实际用途,在瓶身镶嵌有顶盖、底座以及铜钟。
这件明代万历年间欧洲人定制的“克拉克瓷”大盘,盘心是典型的中国图样,白鹭和莲花,寓意“一路连科”,而盘壁“开光式”的构图则是欧洲人喜爱的样式。中国瓷器的大量外销,成了有史以来第一批全球化商品,让世界了解了中国陶瓷以及其所承载的中华文化。而如今,这种中外陶瓷文化的交流、碰撞更是让中国和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博物馆处负责人 汪哲宇:这些外销瓷在当时明清大量出口,第一是为我们国家当年争取了很多收入,第二个来讲极大地影响了全世界人的一个生产生活审美方式。我们看到一些外销瓷上面,就包括有很多欧洲的这种文化的元素进来,这样的东西更多地体现了全球化的这样的一个文化的影响。
古瓷鉴定专家鄢宏如 选自网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