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发展时期
“仲宪言于曾子日:‘夏后氏用明器,示民无知也。殷时用祭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用之,示民疑也。曾子曰:“其不然乎!其不然乎!夫明器也,鬼器也;祭器,人器也。夫古之人胡为而死其亲乎!”
——《礼记·檀弓上》
从中可以看出,此时,明器已被正式确立为死者阴间享用的随葬品。
以二里头文化墓葬为例,在郑州上街、洛达庙、洛阳东干沟、东马沟、偃师二里头以及晋南东下冯等墓葬遗址中,出土有鼎、豆、觚、爵、鬻、盘、罐、盆等陶器,而主要以罐、爵、盉为组合。
爵、觚、盉等酒器在此时的随葬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多被奴隶主用作礼器随葬,陶质明器开始以一种不容忽视的姿态进入随葬品的领域,此时流行的还有大量的玉质明器和铜质明器。
在商代明器中,除以青铜制作的礼器外,还有用玉、石、骨、牙、白陶和木制成的器皿。陶质明器多出现于商代小型墓,主要种类有斝、爵、豆、鬲、簋、盆(或钵),有极个别的墓随葬陶罐、陶大口尊等器。随葬的陶明器以饮食器中的鼎为主,酒器少见。
西周平民只有陶器随葬。西周早期,随葬陶器种类,多数地区是鬲、簋、罐、豆,西安以西地区多是簋、豆两器。西周中期以后,陶明器的完整组合一般是鬲、盆、豆、罐。南方地区的西周墓,用大量的原始青瓷随葬也是其特点之一。
东汉绿釉厨师俑,1959年北京平谷县唐庄子汉墓103号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东汉六博俑模型,1972年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县张湾3号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商周时期还有一种重要的明器开始出现,那就是“俑”。俑为中国古代丧葬中用以随葬的偶人。
《礼记·檀弓 下》:“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俑是人殉制度演变的产物,最早的俑可能是用茅草扎束成人形,故称“刍灵”。大约到西周初年,洛阳等地的小墓则出现了玉质奴隶俑。
晋青瓷对书俑,1958年长沙市金盆岭9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隋张盛墓出土彩绘乐伎陶俑,1959年河南省安阳豫北纱厂张盛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春秋战国时期,用俑殉葬的习俗开始流行起来。秦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陶俑随葬。汉代以俑陪葬的风气更趋普遍。从所作俑的质料来说,不仅有陶、木制作的俑,而且还有用石质和金属制作的俑。
在西汉时期,帝后陵墓附近的丛葬坑和陪葬墓,都出土有较多的陶俑。
隋黄釉骑马男俑,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唐三彩梳妆女俑,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东汉时期,用陶俑随葬的习俗仍然盛行于中原一带。与西汉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俑大多为反映地主庄园生活的模型明器,家畜、家禽模型和奴仆俑的流行是其主要特征。
在东汉末年,随葬陶俑中还出现了武装部曲的形象及高大的楼橹坞堡模型。
古瓷鉴定专家鄢宏如 选自网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