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陈吉宁市长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一个章节部署2022年如何“紧扣‘七有’‘五性’,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部署整体工作前,报告指出要“始终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表述中使用的“始终”、“用心用情”等话语鲜明地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工作思路。
五大民生工作
紧密联系百姓利益
关于民生实事,在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共涉及5项内容,占据了近两页的篇幅,分别从居民收入、教育、养老、医疗和住房五个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角度,明确了2022年的政府工作方向。
首先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就业问题首当其冲,报告特别指出“要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同时“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还特别提出要制定“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应该说这既是对本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的回应,又是一种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种实践路径。
第二是整体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报告从坚持“五育”并举、深化“双减”工作、完善学校考评和学生考核机制、着力促进学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四方面开展。对于百姓关心的“双减”问题,报告具体提出,将积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明确2022年北京将“新增中小学学位2万个”,进一步缓解全市中小学学位紧张的状况。此外,本市还将促进高校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建设一批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随着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养老服务成为社会关切的又一大热点。报告将第三项民生工作定为“提供优质便利养老服务”。报告先从顶层设计上提出将“提高政策精准性、有效性”。具体实施方面,报告提出将建立街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运行机制,提升社区养老驿站服务质量。此外,报告还为养老服务积极“开源”,提出鼓励市场化专业机构参与提供助餐等养老服务,全面推开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时间银行等互助养老模式让更多老年人“享有幸福晚年”。
医疗健康更是事关全社会的重要民生事项。在政府工作报告第四项民生实事中提到,将“全方位守护人民健康”。具体安排是2022年北京将全面完成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改革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机制,完善分级诊疗和基层预约转诊,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质量,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医疗服务。此外,北京将加快建设研究型医院、研究型病房,强化医院科技创新带动能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化爱国卫生运动。精心组织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打造国家全民健身典范城市。
第五方面的民生实事是北京将坚持“住房不炒”,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做好住房供地保障,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竣工各类保障房8万套,引导住房租赁市场规范发展,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报告民生工作
“致广大而尽精微”
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工作部署,堪称“致广大而尽精微”,往大了说,涵盖百姓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但同时每一项又有精细部署。“细”首先表现在数字详细。在谋划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方面,明确提出“新增中小学学位2万个”;在论述“房住不炒”时,提出2022年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竣工各类保障房8万套。这些“民生数字”在《计划报告》中更加“密集”:例如在增加就业方面,要实现职业技能培训70万人次;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要完成约200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智能供热改造试点;在实现交通综合治理方面,新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25.6公里等等。“细”的另一方面也表现在细心措辞,报告表述十分接地气。例如部署街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运行机制时,说到要让更多老年人“享有幸福晚年”。在论述整体民生工作时用“用心用情办好实事”的说法,语气朴实而亲切。
文化惠民
贴近群众生活
文化是民生的魂,《政府工作报告》对文化建设的部署是全方位的,从总体上提出要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抓手包括:充分发挥首都文化优势,充分展现独具魅力的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北青报记者梳理发现,“首都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含保护传承利用好北大红楼、香山革命纪念地等红色资源,促进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协同发展等“红色含义”,而且包括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倡导光盘行动,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等精神层面的内容。
不仅如此,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底蕴也是首都文化建设的重要含义。报告提出,2022年北京将推动出台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积极推动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整体保护。同时,北京还要统筹“三条文化带”建设,落实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推进琉璃河、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等工程项目,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老字号传承发展,留住城市历史文脉。
文化惠民方面,报告提出将贴近群众生活,举办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支持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博物馆之城”,广泛开展“书香北京”全民阅读活动。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北京将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商贸等融合发展,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实施“漫步北京”计划,精心设计旅游产品,优化提升旅游线路,做深做优文旅服务。创办北京文化论坛,办好中国艺术节、北京国际设计周等活动。
生态建设是民生所倚,报告还对生态建设做了具体安排,其中提到,北京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坚持节约优先,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和市场机制,稳步推进碳中和行动,深化“一微克”行动,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完成第三轮城乡水环境治理,改善入户水质和供水可靠性,确保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圆满收官,提高森林质量,优化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连通性和安全性。
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