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陈琳)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完成,本次普查首次实现了对全国范围内的城乡各类房屋的摸底调查。2月1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司长曲琦表示,城乡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将推进全行业各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和发展。
此次普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承担了任务量最大的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调查工作。曲琦介绍,在普查前,住建部编制了全国统一的调查实施方案和技术导则,制定了数据处理方案、业务流程指南、质量控制细则、质量审核办法、质检核查指南等一系列文件,开发了全国统一的调查软件,制备了统一的调查底图;强化技术保障,开展全员培训;建立了县市省部四级质检核查制度,逐级对数据质量负责,建立在线巡检制度,数百名巡检员和巡检专家以远程方式对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抽查。
此次普查一共组织全国近500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动员了260多万人,努力克服天气恶劣、交通不便、疫情反复带来的各种困难,一栋一栋地把房屋数据“跑”了出来,对每一栋都进行了调查。“高峰时期,在我们系统后台可以看到,有40多万人同时在线填报数据。”曲琦说,住建部普查工作专班也是挂图作战,定期调度、跟踪督导,确保“全国一盘棋”。
通过这次普查,第一次全面摸清了我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第一次形成了反映房屋建筑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的海量数据;城乡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今年1月份,在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住建部部长倪虹对数据应用提出了明确要求,要以普查数据为“底板”,深化“数字住建”建设,推进全行业各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和发展。
目前,房屋普查数据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比如在去年国务院部署的全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住建部依托普查系统开发了自建房排查信息归集系统,将排查信息与普查信息、位置图斑挂接绑定,并对普查数据进行了印证和补充,与以往逐级汇总、层层上报的方式相比,此举实现了信息落图定位、全过程可追溯,是普查数据应用的一个成功的范例。
江西冠之航建设有限公司网络宣传办公室 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