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好建筑·好设计”主题沙龙在北京建院院士书屋举办。此次参与座谈的专家都是业界“大咖”,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建院顾问总建筑师马国馨,北京建院董事长、总建筑师徐全胜,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两刊”编辑部主编金磊等。
建筑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
“好建筑是一个时期、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科技发展的象征。”徐全胜认为,好建筑需要好设计,好设计的设计方法也被技术所支撑。在现代,建筑的功能物质性已逐渐演变成科技属性,通过建筑设计这一载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协同和集成中国自主创新的产品、材料、技术、设备等。“未来建筑业就会慢慢像制造业一样,成为中国自主科技创新的推动因素。”
单霁翔则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提到2005年开始的两大文化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及指南针计划,后者目的在于挖掘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价值及现代应用。“科学技术紧跟新时代发展,不断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建筑领域的传统技术应用也应如此。”他认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有着极大的挖掘潜力,技术与设计的结合必将带来新的发展。
马国馨认为,好建筑好设计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
“建筑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要有功能,要有环境,要有社会,还要有周围的人,所以好建筑的出现并不是完全由建筑师决定的,还需要很好的社会环境、业主,以及良好的评论环境的合力,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他谈到,科学的、准确的、实事求是的评价环境是目前建筑设计全链中较为欠缺的一部分。他认为当好的建筑评论和建筑评价形成体系时,大家有了一个共同的标准,将会有利于创作更健康的发展。
博物馆设计要广泛听取各界意见
“不体会,没有生活,也就没有深刻的认识。”单霁翔从住宅建筑出发,强调建筑使用者的细节感受,由此引申到博物馆建筑的发展和设计。“随着博物馆的发展,产品结构、数字化应用、共享空间、夜间展览等等需求层出不穷,在今天若想做好的博物馆设计,不应像过去一样从外向内设计,而应反过来从内向外设计。”他介绍,基于这种考量,在进行故宫北院招投标时,团队采用了新的实践方法,邀请正值旺盛设计年龄的设计师们,以设计师本人的名义而非团队名义进行投标,并设置了建筑大师、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业主、博物馆专家、游客等多轮评选。他认为如此广泛听取各界意见,是重要项目的好建筑产生的一个方式。
单霁翔还谈到了2000年前后、北京申奥成功后面临一批大规模大体量建筑群进入北京老城的问题。他介绍,中轴线的控制区、世界遗产的缓冲区等相叠加,就成了以传统建筑为主、保留胡同四合院的老城中心部分,这是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协同进行的良好结果。
大兴机场选址始于上世纪
从首都国际机场T1航站楼,到T2和T3航站楼,再到大兴机场,北京建院深度参与首都机场的建设与发展。马国馨回忆了他参与的T2航站楼项目的一些特殊设计,例如特意对高度进行控制、不做玻璃幕墙而做可以打开的窗户等。
2019年9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徐全胜介绍,大兴机场的选址工作在上个世纪就开始进行,经过多次论证和调整,才确定了现在的场址。
据了解,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选址工作始于1993年,当时北京市在总规修编中预留了机场场址,但直到2006年,才启动新一轮选址工作,在比较了北京、天津、河北境内的十多个场址后,最终确定北京大兴南各庄作为首选场址。
“首先这个场址的用地和空域条件,决定了大兴机场未来能够承担超过一个亿的年旅客量的规模。在这个量和场址的基础上,2010年进行了规划招标,确定了中央航站区和多跑道的格局。2011年继续进行了建筑方案招标,选中了现在五指廊放射的构型,使得旅客步行距离最优。之后又做了造型设计,航站楼才形成现在的面貌。”徐全胜认为,国力的强大是好建筑的首要因素,好建筑是科学决策、领导管理、设计施工的过程。
据悉,院士书屋位于北京建院礼士书房内,定位为马国馨院士的作品展示空间,展示其经典设计作品、著作,以及在绘画、音乐、篆刻、书法等方面的造诣,呈现更全面、立体的建筑大师。今后,院士书屋将推出系列文化活动,定期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为“中国建造”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前瞻性思考与建议。
江西冠之航建设有限公司网络宣传办公室 选自网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