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苦于难以讨回拖欠账款,久矣!
仅以近日河南省审计厅在相关报告中公布的情况为例,2022年度,当地部分地方政府(含所属部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新增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95.63亿元,其中,86个市县政府拖欠80.02亿元,占比83.68%;14家国有企业拖欠14.94亿元,占比15.62%。
如此拖欠民企账款,不是孤例,各地曝出的相关数据,令人揪心。
一边说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一边又拖着巨额欠款不还。说的和做的一对比,就尴尬了。说得难听点,不还钱,也就是口惠而实不至。
令人欣慰的是,这个老问题,不仅被晾出来了,日前还迎来了制度性求解。8月1日,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其中针对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明确由工信部牵头来推动解决,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审计署、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联手参与。声势不可谓不大,力度不可谓不强。
这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也是一种强烈的信号,带来了巨大的期待。
对此,不妨联系之前的政策举措来看——7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下称《意见》)发布,这个被称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31条”的政策制度,是从大方向和战略层面,体现出不仅要长期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而且要让支持民营经济成为强烈的社会共识。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得找到具体抓手,解决实际问题。
短短十几天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再推“若干举措”来作为此前《意见》的配套措施。这说明,从制度到政策,再到具体的落实,是成体系的、有闭环的。而聚焦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无疑就是在聚焦热点重点,直面老大难问题。
于情于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最实在的行动,就是要先把欠人家的钱还了。认账,还账,事关政府公信力,也涉及权力的品质形象。
很多民企负责人一说起拖欠账款,就是一把辛酸泪。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很多,归根结底,都需要真金白银来解决。没钱,就没办法投入研发创新;没钱,就没办法吸纳优秀人才;没钱,甚至连购买原材料和维持正常生产运营,都难以为继。
再往大点说,中国经济的持续复苏,需要民企不断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提供强大活力。这些,都需要资金来支撑。
在账款面前,民企真的拖不起、耗不起。要知道,很多民营企业都处于产业链末端,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资金链一旦断裂,被拖垮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
所以,把拖欠民企的账款及时还上,国家从政策层面解决,体现出的就是制度良知。接下来,能不能让制度转化为具体的效果,则考验着政府部门的执行力。
把拖欠民营企业的账款结清,既是态度问题,更是能力问题。比如,各地各部门要迅速建立台账制度,对欠款进行“限时清零”,要将严重拖欠的主体列入失信“黑名单”,要不断加大惩戒问责的力度,形成倒逼机制。
支持民营企业,从来就不是光在嘴上说说的事,而是要面对具体的困难挑战。那就从还钱开始,来检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诚意和能力吧。
关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本文由,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研究中国民营经济40年)、浙商投资研究会会长、西湖书院董事长、创始会长周德文,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