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层层选拔和初评公示,9月12日,最高检确定165个法律监督模型入围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复评,福建省检察机关共6个入围,其中福州市检察机关4个入围。为展现我市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成效,在微信平台介绍入围监督模型开展情况。今天介绍福州市人民检察院的《行政检察与民事检察街接领域建筑工程违法分挂靠类案监督模型》。
长期以来,建筑工程领域普遍存在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等乱象,衍生了农民工欠薪、建筑工程领域腐败等社会问题。这种乱象之所以长期存在,主要原因是该问题专业性强、线索发现、监管相对滞后。
2022年,福州市人民检察院参与研发的行政检察智慧办案平台开始试运行,涉及建筑工程违法分包的裁判文书引起了检察官注意。
深入找准问题症结 打破信息壁垒
“建筑工程领域行政检察监督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也是弱点、难点,主要是因为不同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之间存在信息壁垒,所以我们考虑能不能借助大数据手段,打破信息壁垒,破解这一顽疾。”承办检察官说。
检察官们深入走访调查,发现法院因办案工作繁忙,并未将民事、行政、刑事等案件中涉及建筑工程领域行政违法线索进行汇集,也未将线索移送至住建部门等行政执法机关,信息衔接脱节。而住建部门由于线索来源较少,对违法分发包、转包及挂靠行为的处罚总量较低,行业监管存在薄弱、滞后。
准确发现问题所在,就能为下一步工作找准方向。检察官对调查情况进行研讨后,决定依托行政检察智慧办案平台,构建建设工程领域行政违法监督大数据模型,收集、分析、整合不同机关之间的相关数据,着力打破信息壁垒。
确定数据逻辑规则 挖掘违法线索
为构建该数据模型,市检察院业务部门与数字办通力合作,分析大量裁判文书与内部案件,摸排、归纳建设工程领域行政违法行为类案线索特征,制定数据分析逻辑规则,设定问题线索筛查关键词,构建起大数据监督模型,整合公共平台数据库、行政检察智慧办案平台数据、内部业务系统数据,并进行碰撞、清洗、转化。
通过模型运行,从近几年建筑工程合同纠纷、劳动纠纷、工伤追责、相关刑事犯罪等案件中排查出线索120余条,再以行政处罚期限设定等条件,准确发现大量建筑领域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的线索。检察官进一步履行行政检察职能,向住建部门发出个案检察建议5件、类案检察建议2件,督促其对多家单位进行行政处罚,并提出构建联动机制、加大查处力度、注重宣传引导等检察建议,从而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违法分发、转包及挂靠行为,维护建筑市场秩序。
立足职能融合监督 治理顽彰痼疾
检察建议发出后,福州市人民检察院持续跟进落实,促成住建部门对5家公司开展立案调查工作,对2家公司和1名法定代表人作出行政处罚。同时住建部门表示将加大市场清出力度,加强调查取证,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持续推进在建项目农民工劳务实名制工作,从源头遏制违法发包、转包或违法分包等情况出现。
“上述行政检察监督仅仅是一个开始,收集大量违法线索进行精准监督是模型设计的初衷,融合“四大检察”职能以实现长效治理才是模型设计的目标。下一步,我们将开展四类监督,即对住建部门遗漏行政处罚的情形开展行政违法监督;对行政机关超过期限向法院提出非诉执行申请、申请非诉执行程序瑕疵等程序与实体问题开展行政非诉执行监督;对建设工程因违法分包、转包或出借资质等行政违法行为引发的建筑施工安全隐患等问题开展公益诉讼检察监督;对建设工程领域腐败渎职问题开展职务犯罪检察监督。”福州市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负责人如是说。
传统的“被动受案、个案办理”监督模式,正在发生由个案向类案、由被动向主动、由办理向治理转变的深刻变革。建筑工程领域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等系列行政监督案件的办理证明,坚持“数字赋能监督、监督促进治理”理念,按照“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系统治理”路径,可以更加主动发现批量监督线索,更加精准发现类案背后的系统性治理漏洞,实现从个案到系统的全链条治理,巩固和放大法律监督效应。
“多发、高发的建筑领域违法转分包、挂靠,背后无不具有大量共同、深层次的社会治理问题。通过大数据筛查、比对,关联问题可以清晰显露出来。大数据思维与运用,已经成为检察机关监督建筑领域违法行为、参与社会治理的利器。”市检察院分管领导如是说。
江西冠之航建设有限公司网络宣传办公室 选自网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