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读了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教授、清华大学特聘教授、林晓光法学博士的《大兴安岭怀旧之旅》和《知青岁月》系列文章,感触颇深,让我对上山下乡的知青时代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认识。林晓光教授回忆了自己的青春岁月,讲述了在大兴安岭林区当知青的经历。当年年仅15岁的他乘火车只身从杭州来到祖国最北端、最寒冷的大兴安岭,在新林度过了8年时光。期间当过伐木工人、烧炉工,也先后在新林林业局工程处、纸浆厂、防火指挥部、塔源林场干过活。
艰苦的生活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大的劳动强度让林晓光和其他青春年少的知青们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得到了严酷的锤炼。通常午餐他们就在山上吃烤馒头,抓几把干净的雪当作清汤,如果再有一小块咸菜那就算是珍馐佳肴了。或者从煤炉灰里把土豆掏出来,拍打拍打然后剥去外皮,大口地吃上几块烤土豆,就好似品尝了一顿人间美味。刚巧前几天我在阿坝州理县的乡村里也尝到了烤土豆的味道,用老乡们的话说:“烤土豆热气腾腾,煤炉里取出来吹三下、拍三下、掂三下,剥皮开啃。”味道的确不错,而且还能饱腹。没有任何调味品,我也一口气连吃了三个大土豆。
接着林晓光教授回忆了自己在加格达奇加铁一中当历史老师的教书经历,当时教师条件艰苦、福利不好,重视教育也只不过成了一句喊得响亮的口号而已。因为住房紧缺,直到最后一年他才分到了一套面积不超过50平米的住房。
当然,知青们在大兴安岭的经历也不乏一些有趣的桥段,为单调枯燥的知青生活增添了不少趣味。比如两次“邂逅”黑熊大哥的趣闻轶事,惹人捧腹。和友人在北戴河被警卫误当成可疑的破坏分子带到公安局,经历惊心动魄又戏剧化反转的一幕,这是在大肆搞阶级斗争的年代,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的真实写照,生动的笔触带给经历过阶级斗争时代的人们很多回忆和感触。
林晓光还谈起了1978年恢复高考时,自己考取大学的奋斗经历和等待揭榜时忐忑不安的心情。上山下乡的特殊时期,在如此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如此苛刻的学习条件下,白天要埋头干苦活儿,只能靠晚上自学中学课程,用“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在煤油灯下挑灯苦读,再艰苦的生活条件也无法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大学殿堂的向往。
林晓光写道:“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虽然未必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求无愧于心。”这大概就是一个学者最朴实、最崇高的精神追求吧,而这种精神和价值观的确值得后辈们学习和继承。
林晓光此番撰文忆青春年少,抒怀旧情怀。叹沧海桑田、看世事变迁。漫漫人生长路上,有些人永远不会忘记,有些事会永远留在心中,有些感情与记忆永远不会被时间磨灭。
我们可以从林晓光的文章中汲取很多的养分,这些经历带给年轻一代深刻的思考和感悟。现在的生活条件相比40多年以前的知青时代那已是天壤之别,知青们这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精神应该被传承下来。梅花香自苦寒来,体验艰苦、品尝挫折,那些人生道路上吃过的苦、走过的路、经历的事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唯有艰苦奋斗的品格才是奠定人生成功的基石。(文/蒲裕敏 儒家经济文化网文化栏目主编)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