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每当进入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的三月,总会情不自禁地哼起这首童年的歌谣。
今天是农历三月初三,又是一年三月三,一大早就唱着欢快的歌,开启了新的一天!
三月三,一个平平常常、简简单单的日子,为什么会那么兴高采烈呢?其实,平常不平凡,简单不简约,这一天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最为典型。
在古代,这一天是“踏歌节”,青年男女会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同时,又因是王母娘娘、轩辕皇帝的诞辰日,古称“上巳节”,人们通常会借此拜祖先、祭神灵。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都十分重视这个节日,现在还作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法定传统公众假日 ,该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
在三月三传统节日里,有一个非常有趣而颇有讲究的风俗,那就是在很多地区的农村,都流行在这一天要吃煮鸡蛋。不但要吃煮鸡蛋,而且还要采摘地菜,配上红枣、大姜等煮鸡蛋。那么,这究竟是什么由来呢?
地菜也就是“荠菜”,是一种长得翠绿翠绿的,有白白的根须,开着星星点点的小白花的野生植物。据《本草纲目》记载:佛家常以荠菜作挑灯杖,据说夏日可驱除蚊虫,故荠菜又名护生草。
这种野菜,在路边或野地里随处可见,虽然习以为常,但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而且钙、铁的含量也比较高,具有清热止血、清肝明目、利尿消肿之功效。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
民间不仅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还流传着“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可见荠菜既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
农村有句谚语:“三月三,棉衣脱在担头担”。意思是说,阳春三月天气回暖,不再需要穿厚衣服了。不过,这个时节天气依然是冷暖不定,而且极其引发瘟情,也会让人昏昏欲睡、浑身乏力。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人类也是一样,刚从漫长的冬季熬过来之后,需要进行营养的补充和内在的调理,而荠菜就具有这样的用途。
用荠菜、红枣、大姜等煮鸡蛋,鸡蛋也能够吸收这些养分,加上鸡蛋原本就是营养成分极高的蛋类食品,在三月三吃了之后,益处自然是多多。
之所以要在三月三吃鸡蛋,在民间还有很多的神奇传说和美丽故事。
相传,在古时候,春季的二月底和三月初,人们因为天气变化无常、气温冷暖不定,风吹雨打,常会形成感染一种头痛病。有一年的三月初三,神农远游经过云梦泽(今孝感),看到乡民们头疼难耐,他便找来了鸡蛋和地菜煮给人们食用。当人们吃了地菜煮鸡蛋之后,头脑不痛、腿脚灵便,顿时精神气爽了。所以,“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一年不头疼”的习俗也延续至今。
还有这样一个传说: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到沔城采药。一天,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时,只见老者患有头痛头晕症,痛苦难堪。华佗随即替老者诊断,并在老者园内采来一把地米菜,嘱老者取汁煮鸡蛋吃。老者照办,服蛋三枚,病即痊愈。
此事传开来,人们都纷纷用地米菜煮鸡蛋吃,热潮遍及城乡。华佗给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米菜煮鸡蛋”就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
而又因为地菜谐音“聚财”,人们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它身上,认为地菜煮鸡蛋既能沾一点财气,又能防病健身。于是,老百姓根据民间传说,在三月初三这一天,当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便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祈愿既可交发财运,又能身体健康。
地菜煮鸡蛋不只是吃鸡蛋,更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事物向往。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科学根据,荠菜煮鸡蛋,在全国人民的心中占据了一块情怀之地......(湖南省怀化市司法局 吴展团)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