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莫入蜀,老不离川。此话可谓流传广矣。要旨是四川巴适,锦城云乐。少年来了,会失去斗志进取之心,年老离开会很舍不得,成都实在安逸。
也许因为这些原因,十七八岁就来成都读书的我,就没有离开过成都,掐指算来,竟然四十有一年。
记得1980年初来乍到成都,第一映像是,成都虽然说是百万人口大城市,但我觉得还很小,很令人失望。从龙泉到新南门几十里公路两旁民居,大多还是草房子。我搭乘的气包车把我送到新南门汽车站后,我就自己问路,转1路电车(无轨)到北门火车站,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接送学生的绿色卡车就在火车站广场等着。最让我大跌眼镜的是,处在东郊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院墙里,竟然有附近圣灯乡的水牛在吃草,像极了我文革中所看电影《决裂》里的场景。这还没完,附近生产队还有耕地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男生宿舍,要命的是,耕种季节,拖拉机耕地的嘭嘭声与我们午休冲突,为此,我记得,暴躁的学生曾经把农民耕地的拖拉机给推倒在沙河里。
那时,我们从建设路赶六路公交车到红星路只要四分钱,我们管这叫进城。春熙路一定要去逛逛的,走的累了,就在孙中山坐像旁席地而坐,有钱的同学一般会花五分钱买一杯散装啤酒解乏,当然一起去的同学人人有份。学习好的同学,一般还要去红星路旁边省图书馆坐坐。星期天想去沙河堡的四川师范学院会老乡同学,那是得早早准备,得从踏水桥先去厂北路口赶2路公交车到九眼桥,然后再转13路公交车到沙河堡,再走上半个小时,差不多半天就没有了。那时,蜀都大道还没开修,一环路更没有影子,五区十二县还是荒郊野外的距离……
大学没有毕业,蜀都大道修通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地盘扩宽了,连图书馆外面的印制板场都搬走了….等我分配工作的时候,一环路改扩建也提上了日程。接着就是二环路,三环路…..城区面积陡然升级,郊区郊县消失……
成都这座城,就这样在我的眼皮子底下不知不觉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起来。充满了速度与激情。我明显感觉到,这座被世人视为休闲安逸的城市,变得巨大了,变得我拿上一段时间不出门就找不着北了——一日千里就是这么来的…..
2021年8月18日,我在网上看到新华社客户端发布的一则《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静采写的通讯《解码成都人口》,我才知道,让我常常找不着北的巨变中的成都业已成为人口超2000万的特大型城市。
该文说,此前公布的七普数据显示,目前成都全市常住人口为2093.78万,与2010年“六普”相比增加了581.9万。增长38.49%,年平均增长3.31%。七普数据还显示,过去十年中,中国人口增量最大的城市,第一是深圳,714万;第二是广州,598万;第三是成都,581.9万。该文对身处内陆腹地的成都市人口如此快速的增长很是吃惊,说,常住人口首次跨过“2000万+”门槛,人口增速仅次于深圳、广州,成为继重庆、上海、北京之后,中国第四个两千万级人口的城市,成都凭什么?
然后就是对成都何以成为全国第三吸引人口流入特大城市的分析。颇有道理。
不过,我以为,成都对人口吸纳的竞争力最重要的地方是“安逸”。工作、生活在“安逸”城市,才是人之所愿也。
我还从该文中得知,前不久,成都市公布《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公示)。该《规划》范围为成都市行政辖区,面积14335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20至2035年。人口规模方面,确定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400万,同时按照规划城市人口上浮20%配置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用地。——也就是说,成都的人口还要再增加三百多万。
我想,只要成都能继续保持“安逸”的状态,人口达到2400万,估计不会吹灰之力。安逸是成都这座数千年古城最本质不变的底色。
(作者:刘庆华 2021年8月22日)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