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人们就特别注意头发问题。“发”从来都不仅仅是头发,不只是一个生理学概念,它包含着人类社会的意识反映,是人类文化范畴的话题,也是国家权力与社会文化建构的象征符号。
古今中外,无论是《圣经》中参孙被情妇大利拉剪去头发后,神力尽失;罗马《爱涅阿斯纪》中,迦太基女王狄多死亡前饱受痛苦煎熬,天后朱诺派女神“用右手剪去了她的头发”,狄多的生命因此烟消云散;古希腊神话中以亲吻头发表示怜惜和重视,还是中国神话中女娲和伏羲因其头发在水中相遇而成为夫妻,均赋予了头发多种传统信念及神性色彩。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到历史上成汤剪发以祈雨,曹操割发以代首,杨贵妃剪发为示离开了人间,乾隆建当今世界最大的金塔保存其母亲头发以示孝,金政府的“剃发令”,清朝人的“削平四夷定鼎中原”,中华传统礼仪中根据人首发型辨别性别和年龄及现代人的“二月二剃龙头”等历史故事及习俗,都表明头发可以作为人体的替代,是我国文明礼仪的体现。迄今为止,能将人类器官升华到精神层面的也莫过于头发了。而我国古代“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千年传统蕴含着人类对美好爱情追求的诠释。
近些年离婚率不断的飙升,很多人不再相信爱情,不再相信天长地久了。但是,中国上下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真的就会一点点被遗忘吗?事实上,在生活中依旧有那么一群人,愿意相信爱情,愿意相信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美妙;被那么多婚姻失败者说成坟墓的婚姻,这群人依旧义无返顾的跳进坟墓中去。那么婚姻真的就是坟墓吗?未必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
在中国古代婚礼中,人们都极其重视婚姻。在嫁娶这方面,有着很多的文化。“结发”和“结髻”是先后出现的两个重要结婚仪式,两者都是以新婚男女的头发作为结婚、结合的信物。上古原始社会的“结发”婚仪,已不可寻考。到了唐代中、后期,“结发”由婚前系缨、成婚时脱缨,演变成新婚男女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作为信物。
唐代女子晁采撰写的《子夜歌十八首》开篇就是:“侬既剪云鬓,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诗中所述的剪发、绾发,就是“合髻”的仪式。 此后,“合髻”婚仪一度风行,到明、清仍未绝迹。
那么什么是结发夫妻呢?“结发”有三种含义,第一指束发,古代人成年之后开始束发,因而结发指出成年;第二是指成婚,古代人新婚夜要男女左右共髻束发;第三是指妻子,后亦指原配。在汉族传统婚姻习俗中,“结发”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古人对首次结婚的男女称为“结发夫妻”,是对原配夫妻的一种称谓。“结发夫妻”的由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结发夫妻”的由来之一,传说古时有个皇帝在登基的前一夜,为担心胡子太短,无法入睡,因为古代男人是以胡须长短衡量人的学识的。皇帝身边的娘娘聪明过人,她剪下自己的头发,仔细地接在皇帝的胡须上。一夜工夫,娘娘使皇帝的短胡子变成了长胡子。次日登基时,皇帝手捋胡须,接受臣子朝拜,好不威风。臣子惊叹皇帝的胡须一夜之间过脐,真乃“真龙天子”!娘娘剪发结皇帝的胡须成为结发夫妻的由来。
“结发夫妻”的由来之二,唐宋以后结婚时, 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举行结婚仪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最后饮合卺酒,又称交杯酒。后来又发展成合鬓的仪式,即新婚夫妇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一缕头发,再把这两缕长发相互绾结缠绕起来,以誓结发同心、爱情永恒、生死相依、永不分离。头发是肾之精华,心之血余,从生理上讲,男女的第一次结合就是精血的结合,所以把双方剪下的头发馆在一起就象征着血脉相融。此外,头发还具有永不腐烂的特性,所以结发行为也是对爱情永恒、白头到老的美好期望。后来,人们就把第一次结婚的夫妻称为“结发夫妻”。这就是“结发夫妻” 一词由此而来。
“结发夫妻”的由来之三,古时候,汉族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当男子到20岁时要行“冠礼”就是将头发挽起来盘成发髻,称做“结发”,再戴上冠(帽子),代表成年了。因此,男子20岁也叫“弱冠”。女子到15岁行“笄簪之礼”,就是将头发盘成发髻之后插上簪子,代表长大成人了。因此女子15岁称“及笄”。男子结发加冠后才能娶妻,女孩许嫁后才能结发加笄,故“结发”几乎成了“结婚”的同义词,“结发夫妻”因此而来。
“结发夫妻”的由来之四,在古时候,结发是女子身份的象征。若是正经人家的姑娘,在结婚前都会定亲,结发仪式也十分受重视。当时还有一种做法就是用一种特殊的丝绳将头发扎起来。这种绳子叫做“缨”,它是一种丝绳。女子许配人家以后,用“缨”来束发,以表示她有了亲事。别人就不要再有什么想法了。到成婚的当夜,由新郎亲手解下“缨”,正式结为夫妻。在正式成亲那天,这个绳子必须由她的丈夫亲手解下。这时候她就正式成为人妻了。在此之前,新娘和别人都不能将其取下。即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的“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结发”本指女子许嫁时的系缨束发,后移指成婚当夕的夫脱妇缨。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结发夫妻”的由来之五,出自唐代宗时期,一位叫贾直言的官员被流放到南海, 想着再难活着回家,便劝妻子改嫁。妻子却教丈夫梳理一下她的头发, 并用头绳给头发扎了一个结, 用帛包住, 并发誓道“非经君亲手, 发结永远不解。” 二十年后贾直言被赦还家,看到妻子的头发还是老样子。这就是中唐时期的“束发封帛”。虽然这个由来与来源甚早, 和社会习俗有关“结发妻”属于两个不同概念,但也作为“结发夫妻”的文化内涵流传开来,沿袭至今。
此外,古代女子还会赠与心上人同心结、香囊、头发(青丝)、钗、簪子、梳子、裙子,更有浪漫的女子,会把自己贴身的肚兜赠与深爱之人。而男子多送女子玉佩、戒指等饰物以表深情。彼此相爱的情人,如果女子把她自己的一绺青丝送给男子作定情物,则形同她已经把身体交给男子。情人的一绺青丝就象唐朝诗人李白说的那样:“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青丝化作“烦恼丝”。
古时女子若思念丈夫或情人, 不好写信, 也不便托人带口信, 就托人送上一只锦盒, 锦盒里藏有青丝一缕, 细心的还绾成同心。远方的那个人见了, 立刻不言而喻———青丝绵绵是她的情思绵绵, 青丝暗含着“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意思, 表示她的思念和坚贞。
我国汉代时期举行葬仪有这样一个风俗。如果结发妻因故早折,做丈夫的就会把他们结婚时用的梳子掰开分为两半,在上面还留存着妻的青发几缕,把另外一半随葬入棺,以表示生生不忘结发之妻,纪念结发之恩爱情深。正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里写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在浙南有关于“结发夫妻”的“束发托身”与“投丝慰情”的传统民俗。所谓“束发托身”就是原配夫妻择日完婚时,男方要送庚帖,女方要回庚贴。庚贴上写明姓名、出生日子时辰和完婚时间。女方回庚帖时,附上一束头发,用红头绳扎着,作为定情托身、以身相许之物,以示结发同心,百年好合。而“投丝慰情”则是结发之夫妻,男人溺水死亡,尸体寻找无着时,妻子得剪下一束头发,缚在石头上,投入出事的地方,借此慰藉结发之情。
我国许多地区从古代延至近代的一项结婚大典的重要环节。在新郎、新娘拜堂之前内,由主婚人手持剪刀分别从新郎、新娘头上各剪下一小绺头发,合而为一装入事先准备好的红丝绢袋中。意为夫妻结发成亲。在夫妻拜堂后送入洞房前,夫妻结发袋由主婚人交于陪娘,由陪娘交于新娘。新娘将夫妻结发袋带入洞房,置于梳妆台匣子中永久收藏。此夫妻结发袋相当于现代的结婚证书一般。
在今天,新婚的洞房里也会看到火红色的“同心结”。结字的意思含有牢固、结合、结伴。尽管现代社会消磨了头发的神圣性,但科技让我们看到了头发带有民族、家族和自己的基因,且千年不朽,这才是头发更有价值的体现,更是生命的象征。
然而如今这个疯狂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早就把老祖宗留下的、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象征文化冷落了,早就打进了十八层冷宫了。还美其名曰,什么中国流传下来的著名神话爱情故事都是忽悠人的,都是骗人的,都是悲惨的。但是《牛郎织女》、《董永七仙女》、《许仙白素贞》、《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这些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现代人很多85后、90后甚至都不知道咋回事哎!
有那么多闪结闪离夫妻,离婚后对人生充满了怨气和消极,让人心疼的同时也让人不得不思考一些问题。
仪式感,凡事都要有仪式感,才会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现在人结婚有几个还会去弄“结发”仪式?有几个还去等到拜完天地再入“洞房”?还有几个还在坚守着,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忠贞?还有几个还有浪漫爱情的定情信物的收藏和珍惜?更多的是快餐式的暴饮暴食、疯狂试样的爱情。来的疯狂,走的凄凉。勇敢的伤好了,还能再接着疯狂。自愈能力差的,也许一下就干到了谷底深处,从此消沉下去,孤独终老;或者开启游戏人生,对自己不负责任,对他人也不负责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观。他(她)们浮躁不安!他(她)们萎靡不振。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如果有一种假设,浮躁中的男女们,可以静下心来学习一门手艺,既可以静心,养身修性,同时可以学习传统文化,还能从学习的过程中重新定位爱情观、人生观、世界观,重新寻回对浪漫爱情、幸福人生、美满婚姻的期盼。这样富有意义的事情,你愿意参与吗?
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有中华儿女,谁不期待自己拥有浪漫爱情和幸福美满婚姻呢?走进民族头发艺术馆,全球独家高端私人订制,学习传统文化,学习高端私人订制发雕艺术精髓,是您拥有美好爱情、幸福人生及美满婚姻的开端。(作者:黄鑫)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