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栾东林
按照国务院部署,各地区正在深入开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推行食品安全整治区(县)长负责制,统筹推进市县两级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调整,实现各环节紧密衔接,有效形成全链条监管。(5月15日《人民日报》)
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可见地方党委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在中国好多事情看起来很难办,但只要与政绩挂钩就好办了,这是国情,可以理解。不管与什么挂钩,动机如何,只要让老百姓能吃上放心的食品就行。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在一些地方,不仅有假食品威胁老百姓的健康,更有假政绩让老百姓明着幸福,实际吃亏。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要谨防假政绩威胁食品安全。
首先,食品安全的管理体制难使政绩考核落地实处。如今的食品安全管理是条条的管理体制,真正的执法权在工商、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垂直管理部门,地方政府有时干着急使不上劲。如果这些不受地方政府管理的职能部门在食品安全上不作为,或乱作为,与不法商家相互勾结,地方政府也没有什么过硬的措施可用,因为这些职能部门领导的升迁地方党委政府说了不算,这也是食品安全与地方政府政绩挂钩的难点所在,如果这一点解决不了,政绩考核很难落实,实行起来也是困难重重,就是挂钩了,对于食品安全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其次,不纯的动机,有可能使食品安全政绩考核发生畸变。多年前在一些地方不时发生的卖病死鸡的事件相信不少人还记忆犹新。其实,这些由某些村庄加工的病死鸡,当地政府很清楚,有的还是当地树的“专业村”的典型,之所以当地政府不管,其实说到底也是为了政绩,只不过是为了另一种“政绩”,就是经济发展的政绩,GDP的政绩。同样,如今地方政府也是在采取不同的方法大干快上,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而奋斗,这里面要科学发展,要统筹兼顾,但GDP在政绩考核中还是占主要比重,钱从哪来的问题还在困扰着地方政府。因此,为了另一种政绩,某些地方政府权衡利弊后,有可能不顾食品安全的政绩,而还是追求GDP的政绩,或者是在管不好食品安全的情况下,搞假考核、假政绩。不敢保将秃山刷上绿漆应付上面检查的事在食品安全政绩考核中不发生。
第三,食品安全纳入政绩考核治标不治本。食品安全应该依法来保障,也只有通过法制保障的食品安全才是长久的安全。将食品安全纳入政绩考核,即使能认真执行,也只是从政府层面解决了重视食品安全的问题,而对于食品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对不法分子的处分和教育等具体工作还是要靠职能部门依法进行。仅靠行政手段是不行的,这任领导重视食品安全,而换了一任又不重视了,过一段时间风头一过,说不定食品安全又变成了政绩“形象工程”,走走形式而已。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