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走江湖
近日,江苏省丹阳市700多亩现代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里,许多西瓜未成熟就竞相炸裂。专家通过走访发现,确实有农户发生大量裂瓜之前使用了膨大剂,不能排除膨大剂使用时机不当这一因素。同时,专家表示,只要是在正常使用量范围内,膨大剂是安全的。(《新京报》5月18日)
虽然相关专家经调查后得出初步结论,认为“多种因素综合共同造成丹阳西瓜大面积开裂、畸形”,但膨大剂对裂瓜的作用显然是非常明显的:第一年种西瓜的瓜农刘明锁,5月6日使用西甜瓜膨大增甜剂和速溶钙进行叶面喷施,第二天就有180多个西瓜爆裂,到现在每天都炸个不停,目前剩下的大约只有三分之一了。公众因此普遍担心,西瓜“吃”了膨大剂就会出现爆炸等“不安全”现象,对于食用这些含有激素的瓜果的人们来说,也一定是会有害的。但有专家却表示,“正常使用量范围内的膨大剂是安全的”。
专家于如此轻易表态,让人感到专家言论也是不可靠、不“安全”的,同是“专家”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就有不同意见。而且,早在此前,就有媒体对此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报道,称膨大剂的使用是否对人体造成危害,目前尚未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但有资料显示,长期食用使用膨大剂的果实,有可能对人体的肾脏造成潜在危害,尤其是孕妇和儿童等特殊人群,造成危害更大,应该避免过多食用。
这样看来,上述称“膨大剂是安全的”的“专家”尽管有“在正常使用量范围内”这一前提,但目前使用这类激素的瓜果甚至是蔬菜都在广泛不在少数:西瓜、黄瓜、猕猴桃、西红柿、丝瓜等都有使用这些激素“增产增效”的(据称可以带来30%以上的增产效果),加之相关部门对这一激素的使用缺乏足够的监测和管理,因此很难说清,我们一天吃下去的这些瓜果到底有多少都含有这类激素,如此累积起来的激素对食用者来说很“安全”吗?
退一步说,膨大剂是否“在正常使用量范围内”,也不像专家所称的那么简单易行。据了解,中国农科院果树所80年代后期从日本引进CPPU进行研究,1992年我国农业部批准了该产品原药和0.1%的制剂。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膨大剂等调节植物生长的激素属于农药的一种。但目前农业部门抽检农产品质量时,并没有把植物生长激素纳入检测范围。具体瓜果蔬菜上“正常使用范围”,恐怕是专家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准确说得出的,更不用说让相关监管部门去对照进行检测和监管了,而作为瓜农果农们,在监管乏力(准确说是并没有真正监管监测)的情况下,还是为着那可喜的“30%以上的增产效果”去使用的。
关于膨大剂的禁止使用,陕西省曾在2009年3月下发过《于严禁在猕猴桃生产中使用膨大剂的通知》,通知显示,作为全国猕猴桃主要产区的陕西省,因其风味独特、富含维生素C而畅销全国及出口,但一些果农生产中过量使用膨大剂,导致猕猴桃果实外形畸变,内在品质下降,贮藏期和货架期缩短,烂果率增高。而且,使用膨大剂还会造成树体过早衰弱,影响树体经济寿命。尤其是“吃了含有膨大剂的果实,对人体健康还有可能造成危害”等因素,使陕西省猕猴桃产业严重受到影响,为避免全省“猕猴桃产业毁于一旦”,陕西省果业管理局才下发了上述通知。显然,膨大剂的负面效应早已为一些地方所熟知,难道相关专家就不知道?这样说来,膨大剂“安全”的结论是否也是“膨大剂”?
近些年来,由于相关法规及监管体系等方面存在问题,对于日益增多的食品添加剂或是激素等频频曝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总有“专家”出面称这些添加剂是经过实践证明的,甚至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添加指标,因此是“安全”的,如此不够慎重甚至别有所图(不排除一些专家是添加剂厂商或是产品生产商“买通”过的)的“专家言论”,确实让公众越来越对“专家”产生不信任感,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曝出。
民以食为天,食为安为先。现代工业社会,随着科技手段的日益提前,有关食品添加剂或是激素等“新产品”总是层出不穷,这一方面带来了公众在农产品及动物肉类的高产高效及保鲜、口感等方面得到了提升,但另一方面带来的却是公众越来越多的稀奇古怪的病症(一些还是不治之症),或是导致人的免疫能力等方面的降低,在此情况下,作为相关专家,本应以民生角度,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慎重对待这些添加剂或激素等类产品,尽可能减少其使用范围,在生态产品上更多下一番功夫,而不是以这样那样的借口轻易地称“安全”,否则,受损的不仅仅是数以亿计的消费者和作为监管部门的形象,更有应该受到人们尊重的“专家”的声誉。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