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经网 Sccsbbs.Com-媒体聚合门户·谈论影响中国
  • 首页
  • 中国故事
    •    北京故事       川渝故事       云南故事       浙江故事       企业故事       余刚讲酒故事   
  • 中国收藏
    •    鄢宏如讲古瓷       名家作品赏析       发雕发明家黄鑫   
  • 中国歌曲
    •    中国歌唱家       著名歌唱家汇   
  • 名人
    •    周德文经济理论       黄怡竞       郭喜林       蒲裕敏       吴烈       沈宏胜       全球征文       肖炎方       名人汇   
  • 黄晨灏文集
  • 文旅
    •    现代作家       旅游   
  • 社科
    • 法制
  • 华商走世界
    •    浙商走世界       川商走世界   
  • 经济
    • 科技
  • 企业
    •    康安诺股份   
  • 医疗保健
    •    冯端容讲养老故事       福美生物       新渔故事   
首页 > 黄晨灏文集 >

重庆“红歌”是一棵精神之树

2011-06-14 | 来源:儒家经济文化网
小字号

作者:白峰

重庆“唱红”11日晚首次在北京亮相。当晚,作为中国文联举办的《百花芬芳·党的旗帜高高飘扬》的开幕式演出,“红歌传万代”重庆群众演唱会在此间民族宫大剧院上演。(6月12日中国新闻网)

重庆红歌,如同一曲军歌,吹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军号;又如一首国歌,吹响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军的号角;更如一剂良药,唤醒民众感恩意识。

红歌因何而红?尤其是重庆红歌在北京向人们展示了什么?红歌红在于其主题鲜明,立场坚定,具有较强的主流意识,并且唱响了正面宣传的主题。重庆唱响红歌,唱的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激情,当然更唱的上一曲正义之歌,其有红歌生存的土壤,更有红歌的环境。

而在重视唱红歌,不是一种形式,也不是一种政治运动,而是一种精神价值的形成,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需求。

或许,红歌的力量就如同看不见的一只手,或许目前不会感觉到,也不会让你察觉到他的威力,但是时间一久,日子一长,红歌的力量就会显现出来了。就如同植树一样,植下这棵树时,看起来只是一棵树,但随着树木的长大,就会成为一处风景,也会成为一种资源,其是改善环境的资源,也是为每个人乘凉的了片绿荫。

笔者所在的城市,十年前,一位领导下决心植树,当时的干部想不通,市民也想不通,结果在他在任时,连续栽了三年树,两北两山都长上了各种树,现在老百姓一看到满山的绿色想起了这位领导,现在的干部看到这片绿色,也想起了这位领导,于是这位领导和这些树成了影响一代人,一个城市的精神,也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一种养料。

重庆唱红歌也是在植树,是在植人们心中的精神之树,也是植社会的和谐之权,更是对社会精神的一种引领和培育,更是对社会的一种感恩。

重庆红歌不但走出了重庆,也走向了北京,更走向了全国,当然也走向了世界,重庆的红歌不仅仅是重庆人民勇于打黑的一种勇敢精神,而且是薄熙来同志的一种人格魅力的体现,其通过红歌红了重视,也红了自己,更红了中国。

重庆红歌是一棵树,更是一片树木,红歌唱响了世界,也唱红了中国,更是对唱出了人们的需求,唱出了人们的一种呼唤,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是人们对我党丰功伟绩的歌唱,是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歌唱,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种呼唤。

 

(责编:sccsbbs)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

相关新闻
  • 第14章:新径(周德文网络故事)
  • 第13章:新径(周德文网络故事)
  • 第12章:新径(周德文网络故事)
  • 第11章:新径(周德文网络故事)
  • 第10章:新径(周德文网络故事)
  • 第9章:新径(周德文网络故事)
  • 第六章:新径(周德文网络故事)
  • 第五章:新径(周德文网络故事)
  • 钱塘汐(337)
  • 钱塘汐(335)
热门排行
  • 1人民微博大V黄晨灏,中国行:走进,“四川
  • 2人民微博大V黄晨灏,中国行:走进中国(宋
  • 3福州南站党总支书记王威回答黄晨灏
  • 4人民网强国论坛著名网友鄂云龙回答:黄晨灏
  • 5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于立新回答:黄晨
  • 6黄晨灏:从“抵制日货”出发兼谈南海所属问
  • 7梅州市法制局局长胡振兰回答黄晨灏
  • 8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党组成员、副署长,国家版
  • 9捍卫尊严 从自我做起
  • 10纪宝成:我不认为中国青年学生创造力比别人

关于儒经网 | 意见反馈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红墙信息 | 备案号:蜀ICP备16001277号-1

评论员投稿邮箱: 儒经网 黄晨灏< 499109669@qq.com >

儒 经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6-2025 by www.sccs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