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中国人穷的只剩下钱了”。这或许还真是我们生活态度的最好写照。如果说多年前我们见面的口头禅还是“吃了吗”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见面已经习惯问“在哪高就”了,潜在意思很明显:一个行业一个价,问问在哪高就,完全可以估计到对方的财产状况。这变化很能体现我们的财富崇拜情节。
无独有偶,最近唐山清东陵发生了这么一件事:三名游客非要看尚未开启的康熙墓地,导游以暂未开放反复劝阻,而其中一游客却愤怒起来,声称要买下康熙墓,并很张扬地问:一个亿够不够?(7月20日重庆晨报)
康熙是谁?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厂的君主,开创了康乾盛世,也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帝王之一,他的墓地,也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当然了,这几位游客未必不知道这些,但依然很“豪迈”地表示要买下这位帝王之陵,抛却斗气的成分外,其心底里“钱能通神”的意识也就一望可知了。
当然了,类似思路并不是这几位游客独有,我们身边不能用钱买的东西似乎是越来越少了:博士文凭可以花钱弄来,如花美眷可以花钱选来,甚至,连“中华脊梁”的无上荣誉也可以用钱买来……那还有什么是无价的呢?这不是我们无畏得认定金钱万能的底气来源吗?
有一个发生在十八世纪英国的故事:亚当·斯密写出《国富论》时,只是一个小小的海关关员。有次英国内阁请他去赴一个晚宴,当斯密步入宴会厅时,发现英国首相皮特站起身向他走来,其他的贵族和内阁成员们也纷纷站了起来迎接,亚当·斯密赶紧说,先生们请坐,坐下吧!但皮特首相却对他说,你是我们的老师,老师不坐学生怎么能坐呢?正是这种尊重学识、文化的氛围,让英国在科技方面一日千里的发展,奠定了强国地位。
物质生活的欲望太强烈,会荒废了精神生活。一个人如此,一座城市如此,一个国家也如此。没有精神生活的世界,可以是喧嚣的、浓烈的,但不会是理智的而久远的。
不尊重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悲哀——希望我们身边,再不要出现花钱买历史、买文化、买精神的荒唐事了。(刀雪萍)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