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家中有人患上癌症,已经是件不幸的事。但如果再斥资万余元却买回一堆根本不可能治疗癌症的产品,对于病人家属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在河西区鑫正安堂大药房内的“密室”里,则在大肆宣传着这样的产品。
药房和骗子一起忽悠患者的一段对话,让人哭笑不得:女子拿出一个“雪域艾康贴”的空药盒给记者看。仔细端详这黄色药盒,发现在适用人群中,清楚地写着适用肝、肺、胃、食道、乳腺、胰腺等各种时期肿瘤患者。观看其批准文号,上面却清楚地标记着:藏卫健用字(2008)第016号。记者此时问道:“这不写着是保健品吗?”中年女子打着哈哈说道:“这里面可都是藏药成分啊,而且我们都是让具有医师证明的医生上门给病人贴治。你交完钱后,我们把产品给你送到家。”之前还说是药,一下子改口成了产品,这大夫葫芦里不知卖的什么药。被问到会不会开具药房的发票,日后能否退药的问题时?中年女子笑着说道:“发票不是药房的,但绝对包你没有问题,是我们公司的。哪有还没买就先想着退的,小伙子你放心,这药用后患者都说好。”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189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受“血燕事件”影响,47.0%的人表示对保健品的信任度降低,其中20.3%的人对保健品“完全不信任了”。另外,47.0%的人表示“一直对保健品有怀疑”。受访者中,71.5%的人购买过保健品。
北京某高校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周爱琴认为,大多数人买保健品就是买个“安慰”和“放心”。周爱琴参加高考前,母亲曾为她买过保健品,据说“每天一瓶可以舒缓神经,增加记忆力”。她“吃了之后觉得轻松了许多”,但现在想来那只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当时身体其实没有明显变化。”
中国保健协会保健食品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提出,有针对性地服用保健品对身体健康有好处。保健品的一个明显优势是本身有营养,有的还具有医疗辅助作用。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保健品市场的繁荣还将继续。当前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规范保健品市场。
如此多的事例表明,社会对于保健品的容忍程度已达到极值。从最初“买个放心”到现在“减肥等于减寿”的呐喊,他不断警示消费者,所谓“保健品”均为不可以信任的伪劣产品。
我参观过几家包装华丽,单价不菲的保健品生产场地。按照他们法人代表的介绍,所生产的产品经过“美国国家药监局、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悬疑机构认证,主要在国外销售,国内很少,是标准“太空食品”。当时,我被他们的激情演说和现身说法,感动得五体投地。特别是,几张精致外文印刷品,看起来很舒服,摸起来手感特好,诱惑着上当者们的购买欲望。
到家一琢磨,不对啊,如此经典演说、如此豪华包装的产品,怎么会在居民小区出租房内生产和销售呢?我更加疑惑的动手在网上查阅“保健品造假案例”后,终于明白了。保健品药丸生产很简单,只需10平方米房子,几台机器、几个包装流程就能完成。当然啦,彩色药丸里装填着啥东东,天知道。至于保健品药丸利润有多大,那就要看老板的良心了。
于是,我大胆猜想,国内中小企业的保健品生产规模和操作手法都相同吗?他们保健品生产的许可证是怎么搞到手的,公司是如何注册的,像这样一些敏感问题,应该哪一些部门向社会做出正面回答呢?最后,我还是一头雾水。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