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需要帮助的人捐款,不少人都愿意解囊相助,但最近湖南省长沙县一位教师向媒体反映称,从去年开始,“捐款”成了工资单上固定的一项,让他不解又不愿。这又是怎么回事儿?“捐款”的外衣里还包裹着什么?记者对此展开调查发现,结果是长沙县发文要教师每天捐一元,成工资单项目。(9月1日《北京晨报》)
这其实是政府的一项硬性摊派,或者是一项政治任务,说白了是被迫献爱心。
如今关于捐款的事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一说,我还真糊涂了。捐款本来是群众的一份爱心,爱心是发乎于情,止乎于非礼也。而在捐款这件事上,那么尽量让百姓自己说出口,让自己捐款,这就要扫清捐款障碍,清除慈善机构的不纯洁,变“让我捐”为“我要捐”。
如今长沙县发文要教师每天捐一元,就是“一日一元捐”,你捐也得捐,不捐也得捐,捐了也不知是谁是你的爱心,捐了捐给谁了,谁也不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谁也不知。
既然捐款是一项有意义,况且是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传统的一项爱心活动,况且又是在县政府的倡导下,又有县教育局,更有民政局,还有慈善会,都出动了,就说明这些活动有很重要,是扶贫帮困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但为什么就不能多些引导,多些鼓励,非要强制呢?
教育局说“一日一元捐”是上传下达公务履行,民政局的工作人员称活动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同意,“我们是发了文,但我们把文件送交了政府,上面的领导同意,我们才会这样捐的。” 慈善会会长说不应该在乎这点钱,长沙县委、县政府联合下发的通知要求组织干部,发动群众,完成任务。将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弄的乱七八糟,爱心不是爱心,捐款也是被逼无奈,为什么不能让“一日一元捐”为“一心一意捐”?
一心一意才是出于捐款者的真心,更是爱心的真流露,而不是捐款者的不知道,不知情,更不是捐款被人说成“不应该在乎这点钱”。
一心一意不容易,但一心一意却是爱心,更是自主选择捐款,捐款之后心里舒畅,心理既愿意,也乐意。其实不是我不愿意,而是不乐意,捐款如果是一心一意,爱心才会如同汩汩细流汇成江河。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