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精神媒体访谈群”
作者:陈韵 (云南网 记者编辑 陈韵)
前言:认识黄晨灏的时间不算短,从去年“5•12”算起,我与他的团队已经有了近16个月的接触。从开始时单纯只接收评论稿,到后来配合云南网开通一周年征集祝贺稿,再到现在的“媒体群访谈”,我一路以旁观者、嘉宾、联盟成员的身份交替与这支“特殊团队”打交道。他们的应变能力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今年八月,黄晨灏创办的四川众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过市场的重新估价,市值达到亿元以上,其已具备的融资能力,足以支撑他创立的“新媒体”事业。
混乱时代的创新
正如黄晨灏自己所说,他“是从网络混乱的时候做出来的。”网络时代,泡沫和价值共存的现状,使得具有真正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必须经过 “大浪淘沙”的磨砺,才能显现本色。
“中国精神媒体访谈群”以及随后建立的“新闻事件讨论群”,是黄晨灏及其团队,自2008年起经过半年努力,汇集入当今中国90%的新闻网站记者和编辑的专业媒体圈。
“群访谈”发展的契机和转折出现在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后。潮水般汹涌而来的地震新闻,加之四面八方关注的目光,让四川成为全国焦点。设立于四川成都的中华儒家经济文化论坛,通过大量转载地震新闻,第一时间对震区突发事件进行评论,开始了为早期访谈所做的准备工作。
此间,黄晨灏和他的团队,通过投稿笼络了一批来自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工作的编辑记者的 “加入”。据他介绍,当时“媒体访谈群”的第一任群主,就是来自共产党新闻网。还在人民网论坛供职的李晶,也是那时与黄晨灏结识。当时的黄晨灏,仅是人民网知名网友。从08年人民网论坛的记录中还可以看到,08年强国论坛知名网友评选,李晶和黄晨灏同被提名。入选的理由,李晶是因为频发言论,支持者众多;黄晨灏则是因为参与历次强国论坛网民互动,敢讲敢说,赢得侧目。
黄晨灏承认,“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参与全球互联网同步访谈时,嘉宾政要回答了我很多问题。”其后,一直“想把自己的网络社会公信力用起来”,这就想到了网络群访谈。
而此时,群访谈这个东西,网络中也有人在做。到网络上随便一搜,一个是enjoylife的固定访谈,同样是在群内,同样主持模式,只有谈论话题的不同,访谈时间可追溯到2008年;而另外一个看起来更专业的群落,老兵群访谈,其甚至邀请到网络知名企业家出任嘉宾。
对“中国精神媒体访谈群”而言,在记者加入之前,里面的群友多为因“5.12”地震而临时聚集一起的作词作曲等文化界人士。黄晨灏的“创新”,使这个群摇身一变“另做它用”。在很短时间内,该群便加入了众多媒体代表。尽管看起来各家媒体“良莠不齐”,但这只是“群访谈”的初步试水,暂时的“质量不高”可以理解。
“信任危机”和“导向危机”
作为汇聚新闻网站编辑记者,敢于就“时令话题”发表看法的“媒体群”,“如何提高‘群访谈的可信度’是‘中国精神媒体群’早期遇到的困难。”黄晨灏如是说。
“信任危机”首次发起于一起为白血病儿童捐款的事件。据说这个事件是由李晶发起的。记者曾从李晶处得知,此管理团队号召的为某白血病患儿的义务捐款活动,因捐款地址所示的受捐人姓名和官方公布的姓名不符,引起群友对管理团队的强烈不信任。甚至,有人通过百度搜索后,质问管理团队是否与其同流合污。
而对于群的管理方式,李晶也同时表示,因管理员的频繁更换,“时常让他不知所措。”私聊中,李晶就曾对记者控诉:因访谈群群主不换号码换主人的原因,时常让人找不到“黄晨灏”,这让人有一种“受骗”的感觉。
不过,在记者对黄晨灏的采访中,他的说法是:“党网编辑一来”,信任危机就“解决了”,并且,“基本上没遇见什么困难”。
而另一方面,黄晨灏团队曾经提出的“用舆论引导舆论”的发展模式,很是让人对这个团体的 “动机”产生怀疑。
简单说,做企业需要盈利,做网站需要盈利,但是作为舆论导向的引导者,你考虑的第一要素是“盈利”,那如何保证自己的客观和公正呢?不过对此,在群访谈进行了数百期以后,黄晨灏表示“盈利主要在企业访谈”,以后慢慢培养。
其二,对于群访谈而言,另一个危机也相当致命:如何让导向顺着合理合法的方向引导,减轻群访谈因“导向危机”带来的“信誉”损害?
估计黄晨灏和他的团队也一直在摸索当中。如在对《中华联合报》记者编辑参与群访谈的过程中,嘉宾背景和身份的特殊,导致其谈论的话题必定敏感而极易受“攻击”。而在把握问题的舆论导向方面,管理团队的引导一弱势,就会让这样的话题直接损害到群访谈的“信誉”。
试想,谁会在这种“有可能被网监干涉”的群中“自由”发表意见?因此,话题的选择,应该让每个参与“媒体群访谈”的嘉宾提起十二万分的谨慎。同时,这对管理团队“选题”的本事,也是个考验。
访谈模式的探讨
其实,云南网首次参与“群访谈”的时间很早就被敲定。因为工作忙的缘故,话题的选择和访谈的时间,除了最终因嘉宾有事,被推迟一天外,差不多都是“媒体访谈群”管理团队的安排。
估计,与管理团队一样意外,我在参与“群访谈”前,并没有想到过后这则新闻能够被国内接近80%的网站转载。甚至此后的总结中,我还一直认为,“旅游联盟”的支持、话题的正确选择,以及群友“提问”的友善,是这次访谈“善始善终”的主要原因。
“媒体访谈群”的管理团队在过后的玩笑中评价:一、云南网访谈很暴力,二、云南网访谈虽影响不大,但转载率创记录。
其实,就我所掌握的知识,“群访谈”从形式上看不过是网络访谈的变种。它一方面沿袭“论坛访谈”的理性和规则,另一方面又想通过创新,在普通的访谈过程中加入“互动”的因素。
从技术上看,聊天室的发展,为所谓的“群访谈”提供了参考模式。在理性的聊天氛围中,主持人负责流程,嘉宾负责解答,游客负责提问,三者就共同话题进行交流,这就确定了访谈的角色定位和访谈方式。同时,嘉宾和提问者在合理“规则”下的交流, 才能造就成功的访谈,而违反“规则”,只会把访谈变成没有答案的“闲聊”。
另外,嘉宾的选择,某种程度上说,对提高访谈质量很重要。这在老兵群访谈中可窥一斑。但这一点,黄晨灏的观点却相反。虽然他承认“中国需要领袖精神”,但是这个领袖并不一定是知名人士或成功人士,普通人一样可以担当。这可能和黄晨灏的“出生”有关,他同样是来自网络的“草根人士”,但在网络中,他能够做到引导“舆论”走向。
最近,人民日报社《信息导刊》编辑记者谷传名专门撰文写道:“中国精神媒体访谈群”的建立,是整合国内电视、平面、网络媒体资源,联手发布信息的创新,是国内“媒体的集结号”。
客观来看,现阶段“群访谈”最主要做到的,就是集合了数家媒体,共同探讨一个问题。而我个人认为,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集结号”,“群访谈”还需数多时日,总结经验,改进模式,强化引导,才能蜕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意见领袖”。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