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官本位思想在科技界日益泛滥,“研而优则仕”的现象日益突出,数十名副教授、教授竞聘学校的一个处级岗位,许多有潜质的青年科学家刚刚崭露头角就成了所长、院长……让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人民日报》8月9日)
不是说科技人员没有管理才能,不能当官。不可否认,有科研人员会因为其才能和组织
为什么辛辛苦苦走上科研道路的人,又要中途“转行”呢?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主观“求官”者和被动“谋官”者。
主观“求官”者,多半是受自古以来根深蒂固“官本位”思想的左右。古代科举制下“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奉行的人生信条,为读书披上了功利性“外衣”。如今,一些人仍把学术科研作为“求官”的“跳板”;被动“谋官”者,大多是为科技管理的过度行政化所累,现有的专家评审机制和职称评定机制,无形中使“官职头衔”成了学术界地位、科研权威的象征,甚至影响到课题项目的申报,致使科研人员不得不谋个一官半职,来抢占有限的科研资源,“当官”是为科研“开路”。
“求官”者因了行政化管理环境而得以实现主观愿望,“谋官”者因了“官本位”思想和人情社会的现状而被逼“谋官”。思想和制度的相互作用,使得研者与官员身份重叠已成普遍。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在于社会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从而误导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
社会科学研究早已证明,人才或劳动力流动的基本规律是:劳动力总是从价格低的地方流往价格高的地方。择业的最基本驱动力来自劳动力价格,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想去收入高或资源多的单位。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分析大学生就业取向集中的原因,“科学家争当官”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首先,非市场化的资源分配机制导致一些机构攫取了过多的社会资源,例如很多行政单位福利待遇大大高于其所付出的劳动,与企业、教育事业等相比,官员享有的医疗、保险、各种津贴、补贴等财政福利是除垄断行业外其他行业不能比的。其次,不透明的收入分配机制和权力监督的不力,使得官员具备寻租的条件,给行政单位“肥水自流”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其他特权上,职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意味着手中掌握资源的多少,直接影响其办事效力。
人往高处走,人人都希望自己生活过得美好舒适,前程似锦。而不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把人们对事业对人生的追求,集中地引向了“官员”这个职业,从而加剧了本来的“官本位”思想。破除这一“坚冰”势在必行!
因此,充分发挥政府手中的“指挥棒”,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科学地引导人们追求职业的分流,才能接近“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理想状态,使我们社会发展的轴心处于“黄金”位置,使社会各行业平衡发展。同时,要改变过渡行政化的科技管理,引进科学的管理模式,倡导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