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池庙是川西北农村集宗教祭祀、娱乐游艺和商贸交易于一体的民俗文化区。每年的蓝池庙会有8个会期。庙会期间,还邀请本地外地专业文艺演出队表演川剧、歌舞、挥龙、舞狮等节目,其历史民俗文化和新时代文艺很自然地融为一体。这儿农村小商小贩聚集,各地游客、香客蜂拥而至,摩肩接踵好不热闹!近日,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称“国保”)核定公布,第八批国保文物达762处,四川全省共有32处文物保护单位入选,绵阳市三台县的蓝池庙成功入列。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洲。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鸥。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蓝池庙,又名兰池庙、南池庙,坐落在三台县塔山镇南池村玉池湾。距绵盐公路8公里,距塔山镇10公里,距三台县城30公里。据传:唐朝诗圣杜甫曾在此间游历,并留下《题玄武禅师屋壁》等名篇。民国《三台县志》载:“石坊,在治东七十里蓝池庙,前明万历四十七年邑侯王价书额云:东皇驻跸,校录人天。笔势纵横,约二尺许,今尚完好。”清嘉庆《三台县志》载:“兰池庙,县东六十里,雍正年间建。”据《蓝池庙碑》,始建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南宋端平三年(1236),简池杜之复在蓝池神仙洞留有“虎穴龙门以为蓝池奇观”之句。故蓝池庙创始于宋代,至少在端平之前。
今天蓝池庙山门属清同治年间重建,木结构重檐歇山式,面阔三间7米,进深三间6米,抬梁式,为五架梁分心用五柱。有联:明月当空照兰池;古柏长青见多宝。山门在上世纪某年改建成村小校门,近年再改回山门。山门石狮高1.8,宽0.5,长1.5米,残件在八角亭前。据新刻石狮底座铭文,旧狮雕刻于明弘治年间。另有观音殿和演武场。岱岳殿后面的后殿、观音殿已改建。基石尚存,嵌有题记两则,其一:【本县石匠王子元、同弟王辰孙、王承嗣、庞囗海、李嗣昌等从新囗䂱,造作兴隆。庙祝囗垠昌谨记。】又:【石匠王辰孙造。】地基中露出捐赀功德碑一角,内容均为某某捐银几两几钱几厘。演武场在山顶,废弃。再有奈何桥和五道门,誉为酆都。包括有奈何桥、望乡台、追魂地、照胆台、五道门等鬼文化遗址。奈何桥在东北方近2里的小溪上,两孔石梁桥,存一孔,双板并拼,桥侧有桥碑底座。据村民说:奈何桥下小河,源出庙前蓝池和八角井中,人称“奈河”,桥头以前有“奈河桥”石碑,镌有“崇祯”年款。奈何桥下游有五道门地名,神仙洞溪水来汇于其下,其地有弘化寺地名。
然而,此庙在宋末元初却毁于蒙古铁骑,至明弘治二年(1489)才给予重建。据民国县志记载: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邑侯王价书额:“东皇驻跸,校录人天”。至明朝末年再毁于张献忠之兵燹,仅存正殿。据清嘉庆县志:清雍正年间再建。至乾隆五年,宗吉玄公和尚丕振山刹,再兴蓝池。蓝池受到朝廷加爵奠斝,建“蓝池胜境”石坊。乾隆九年,潼川府知府柴鹤山和教授邓作弼,分别敬献“岱宗岳府”、“桂子天香”木匾。乾隆六十年,信士献石香炉。道光元年,乡民祷雨于此,并敬献香炉。道光七年,建修灵官殿。同治元年,建修山门、十殿等。清宣统二年,培修侧殿厢房。民国无事。至“文革”破“四旧”期间,石坊、蓝池等被陆续拆毁,寺庙改为人民公社的公共用房,后再改为村小学校舍。现存的拜殿、岱岳殿和东西上下两厢等古建筑,面积有1800余平方米,占地8991.85平方米。蓝池庙在在民俗文化上与重庆鬼城“酆都”齐名,素有“梓州酆都”之雅号。在1993年,蓝池庙被三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在1999年10月,被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到200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
绵阳市三台县塔山镇蓝池庙布局较为完整,功能分区比较明确,屋面脊饰保留了川西民间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筑梁架、斗拱,保存了明清早期的木构架,建筑梁架上保存有清代题记。为研究绵阳地区乃至天府四川清代寺庙提供了实证材料,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蓝池庙所存汉砖、唐碑,以及宋代“神仙洞”摩崖题刻和清乾隆时潼川知府柴鹤山等官员书赠的匾额及奈何桥与望乡台,包括以“石林”等为代表的自然人文景观,均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其农历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的“中元会”为特色庙会活动,文化韵味源远流长,长盛不衰。(三台水务局冉进财 谢勇)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