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十四五”期间的乡村振兴将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是乡村艺术化的基本前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同时,应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有序地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
当然,乡村艺术化发展也不是机械地对应于乡村发展的某个阶段。事实上,一些贫困村在脱贫过程中就走上了乡村艺术化发展的路子,并且因艺术而获得了发展的新动能,这正是人们所说的“艺术点亮乡村”。相反,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发展较快的村,村民的文化艺术需求却不见增长。这倒值得反思。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需要重新认识艺术
艺术是开放的、不断演变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如果只是用画廊、歌剧院、博物馆、收藏家的眼光看艺术,显然艺术是乡村玩不起来的“洋玩意儿”,乡村艺术化便无从谈起,只能是艺术家们下乡搞点创作、展示之类的活动。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建设美丽乡村、增加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来看,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日常生活中。
或许,只要农民群众带着情感、用心做事、沉浸其中,以至于忘了我是谁、在做什么、为了什么,达到了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讲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的“高峰体验”这样的境界,就有了审美的、艺术的体验,就能把每一件事做成艺术。正如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所说:“聪明的技工投入到他的工作中,尽力将他的手工作品做好,并从中感到乐趣,对他的材料和工具具有真正的感情,这就是一种艺术的投入。”
这可能也是一些近现代理论家、艺术家们说艺术是游戏、艺术是生活、艺术即经验、艺术即直觉的原因吧。这样的艺术,重在创作主体的投入和体验。别人是不是把它看作艺术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参与者实实在在的从中获得乐趣,获得启迪,进而获得心灵的净化,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需要重新审视乡村
从汉字的辞源上看,“艺”最早指的正是“种植”,这说明艺术与乡村有着天然的联系,说明艺术最初正是源于乡村。问题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城乡对立起来,认为城市才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乡村则是愚昧落后的代名词。显然,这里必须打破传统工业化、城市化中形成的思维定式,重新认识乡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意识到,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人们由此看到,乡村有着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独特价值和山水、田园、农耕、院落等多样化的内在之美。
我国著名美学家高建平特别强调了乡村的田园生态之美、传统故事之美、有机生长之美和家园情感之美。乡村之美是乡村内在的,不是从外面给乡村贴上去的,并且同城市之美形成鲜明的对比。乡村艺术化发展就是要彰显乡村价值,发现、挖掘和展示乡村内在之美,让乡村更有韵味。
(作者:董进智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