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江南的“花事”已接近尾声,新源县那拉提杏花谷的春天却刚刚拉开帷幕。连绵起伏的山谷里,漫山遍野的杏花开遍了整座山林,将春色演绎得夸张而又恰到好处。
那拉提杏花谷这片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最大原始野杏林,名声在外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在不为人知的那些岁月里,它更像深藏谷中的秘境,悄然花开花落。
由于其深居山高水远的伊犁,对于国内外游客来说都是距离较远的旅游目的地。随着伊犁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支点建设步伐的扎实迈进,旅游业借此机会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那拉提,就是伊犁成功发展旅游业的一个缩影。那拉提景区建于1999年,2002年首次销售门票,当年门票收入仅30余万元。2018年,那拉提景区门票收入4900余万元,旅游收入达到14亿元。
如今,“塞外江南·魅力伊犁”声名远播,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旅游业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战略性支柱产业。
补短板 打造旅游互联网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完善的基础设施,景点分散、路途遥远曾是制约伊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自治区、自治州协调公路、铁路、民航等多方力量,合力突破了这一瓶颈。
在精伊霍铁路通车之前,伊犁河谷的交通主要靠公路和航空。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伊犁交通运输进入了投资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社会效益最好、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的时期,立体交通网络日趋完善。一条条平坦的公路、穿越山间的铁路、新开通的航线,在加快伊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农牧民增收的致富路。
独库公路,被称作新疆最美自驾公路。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在实施提升服务品质工程项目中,以交旅融合发展促进沿线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因地制宜将独库公路建设成含金量极高的精品旅游线路,深度挖掘“丝路文化”等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交通遗存,进一步推动了交通文化发展与交通精神的传播,带动沿线旅游发展,拉动地方经济。
随着独库公路这条“网红公路”的火爆,自驾游的溢出效应带火了沿途各景区景点和乡村旅游业。
自治州在积极推进重点旅游风景道路建设的同时,沿线适宜地段观光停靠点、标识系统、服务区、停车区等配套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据统计,2016年至2020年,州直各县市累计投入旅游基础设施、重大旅游项目、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资金100余亿元,整体旅游环境得到提升,“三难一不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创精品 旅游业转型升级
6月,一片片紫色的薰衣草在巍峨的科古尔琴山映衬下,把伊犁河谷装扮得分外妖娆。2001年,霍城县以薰衣草为媒介,举办首届薰衣草节。如今,芳香产业不仅是霍城县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名片,也成为推动霍城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势产业和品牌产业。
1993年,昭苏县举办首届天马旅游节。这一节庆活动迅速引起全国及世界马术运动爱好者和游客的关注,成为昭苏乃至伊犁的一张旅游文化名片。2013年,天马节被确定为自治区级重大旅游节庆活动。经过多年努力,2019年7月更名的中国新疆伊犁天马国际旅游节已成为疆内最具影响力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每年7月,昭苏县都是国内旅游业界的焦点,来昭苏县的游客呈现井喷态势。
伊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借助于杏花节、薰衣草节、天马节等90余项特色鲜明的旅游节庆活动,大大提高了伊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成为密切当地群众与外地游客的桥梁纽带,不断增强游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4月初,积雪尚未消融,特克斯县喀拉达拉乡琼库什台村村民白山别克·吐热别拜克就开始忙碌起来。为了使新建的民宿在5月投入使用,他必须争分夺秒。
2013年,白山别克·吐热别拜克开办了村里的第一家牧家乐。尝到了旅游带来的甜头后,今年他又投资20余万元新建了一家民宿。“去年,琼库什台村铺上了柏油路,到县城从过去的4个小时缩短为2个小时,交通条件好了,游客会更多,这是党和政府为我们修建的旅游致富路。”他说。
从居家小屋变成各具特色的民宿,特克斯县凭借全域旅游大环境,利用旅游发展资金,动员鼓励群众开设农(牧)家乐、民宿。该县民宿从2014年起步的6家,迅速发展到2021年初的259家,目前正在新建、扩建的民宿有23家。
民宿数量的增长仅是特克斯县做大做强旅游业的一小步。为提升民宿档次,4月中旬,该县针对今年参加等级评定的50家民宿开设旅游民宿品牌提升班,培训内容涉及自媒体营销、茶艺、插花、营养健康餐饮、接待服务标准、深化运营、等级评定标准等。
齐参与 致富路上有奔头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参与到其中,旅游业成为与群众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幸福产业。
2019年9月11日,一场瑞雪洒落那拉提,群山银装素裹,美景如画。当年,那拉提景区游人如织,成为州直第一个年接待游客突破百万人次的景区。
游客的增长受益的不仅是那拉提景区,也给附近的人们带来无限商机。
今年31岁的卡米拉·木哈买提别克出生在那拉提镇。2007年,她在那拉提景区从事歌舞表演。2018年开始,她担任那拉提景区引导员,主要负责向游客提供咨询服务,月工资4000元。“那拉提镇的人在那拉提景区找工作特别容易。”她告诉记者。
那拉提景区旅游业快速崛起和发展,彻底改变了那拉提镇农牧民单一依靠农业或牧业的经济模式,当地农牧民通过参与旅游业,实现了双赢。
昭苏县喀拉苏镇阿克奇村哈萨克族牧民较多,共有72户413人。2014年,昭苏县结合牧民定居工程,将阿克奇村打造成重要的景区旅游点,组织牧民进行姑娘追、叼羊、阿肯弹唱、哈萨克族传统婚礼等多种形式的传统民俗特色表演,使当地牧民又多了一项收入。
托合达尔古丽·吐尔逊一家5口人,丈夫每月2000元代牧费是全家的唯一收入,全域旅游让她家有了致富门路。2016年,托合达尔古丽·吐尔逊经营起了牧家乐,当年就挣了7000多元。
促发展 文旅融合更精彩
作为新疆的旅游胜地,伊犁一直以来都令游客心心念念。好的旅游景区没有好故事,就像人没有灵魂一样失去了内涵,景区打造的不仅是视觉效果上的外在景致,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核心故事,只有好故事才能引发游客无限遐想,这也是引导游客不断来到景区的关键。
那拉提的“火”,源于景区的成功策划,也是那拉提景区数年来坚持打造文化景区的最好回馈。
那拉提景区利用音乐推广旅游由来已久,由新源县本地音乐人创作的《美丽的那拉提》《巩乃斯河》等歌曲上世纪末就在当地百姓中传唱。自2008年至今,已有《空中草原那拉提》《云上草原那拉提》《情定那拉提》《那拉提》《那拉提的养蜂女》等20余首以那拉提草原为背景、符合那拉提草原气质与文化内涵的原创歌曲在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等专业音乐平台广泛流传。其中,《空中草原那拉提》被央视音乐频道选中作为中国当代经典民歌多次在央视音乐频道播出;《那拉提的养蜂女》在抖音中的话题量已达1亿+,并于1月13日冲上网易云音乐人气榜第一名,那拉提草原也成为家喻户晓的热门景区。
那·书院、乌孙兵营、草原文化博物馆等文旅融合项目,实现文旅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景区文化内涵;不断挖掘哈萨克族传统文化,打造那拉提乐队、草原女骑警、连心湖等十大网红打卡点;那拉提乐队推出的《空中草原》《那拉提的养蜂女》等30余首原创歌曲爆红网络,使那拉提景区的关注度和热度不断上升。
“旅游+文化”是一种双赢模式,也是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文化提升旅游的品位和档次,通过旅游扩大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旅游和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正是注入了“文化灵魂”,今天的那拉提才展现出更多精彩。
显成效 全域旅游开新局
进入全域旅游时代,仅仅以山河风光为卖点,不仅无法适应新的需求,也难以提高旅游业附加值。立足生态优势,挖掘文化底蕴,才能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
为此,2018年,自治州启动编制了《伊犁州全域旅游规划(2020—2030)》,提出以推进伊犁各县市全域旅游协同发展为目标,建设伊犁国际旅游目的地,加快草原旅游景观带、伊犁河旅游景观带、边境旅游景观带建设,推进7个旅游集散基地、18个风情小镇、若干个旅游服务营地建设,提高旅游产业集聚化、差异化发展水平,构建“一心引领、三带串联、三团辐射、多点支撑”的伊犁全域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同时,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伊犁丝路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文化、国防戍边文化等资源内涵,依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类文博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治区国防教育示范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基地等平台,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统筹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引导发展文物文博旅游,培育精品文化旅游节庆,创新文化与旅游融合业态,推出一批文化与旅游融合项目,打造一批文化与旅游融合载体,加快伊犁老城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六星街、八卦城·离街、琼库什台村等文旅融合样板区建设,推动旅游业成为自治州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把“伊犁·国际旅游谷”打造为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本文由成都市府南河(锦江)综合整治倡导者、成都黄龙溪古镇旅游综合开发第一人、黄龙溪得舍禅意酒店董事长李勇推荐!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