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走出的农家汉子,7岁起就跟父亲学习藤编。“以前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会些藤编手艺,但如今坚持做的人不多了。”陈良顺说,“藤编是我们的乡村记忆,把它传承好,对乡村振兴也很有好处。”
为藤编寻个好市场,是陈良顺一直的梦想,儿子陈凌凯帮他实现了愿望。2017年,陈凌凯开起网店帮助父亲卖藤编,把深山里的农家手工艺品送向全国,甚至走向海外。
如今,陈凌凯组织了一支“95后”电商团队。陈凌凯说:“非遗产品上了网,根本不愁卖!去年‘双11’,仅一天线上销售额就突破了200万元。”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支持鼓励传统技艺人才创办特色企业,带动发展乡村特色手工业。“非遗文化是发展乡村产业的特殊资源,那些符合时代需求的非遗产品会很有市场竞争力。”西北大学陕西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赖甫跃说。
吉林省镇赉县双宝岱村村民李艳红是红花香草编工艺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的创办人。“把农家常见的玉米秸秆、树叶编织成草帽、篮子、拖鞋等用品,就是草编。”李艳红说,2008年,草编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成立合作社后,和很多乡村工匠一样,李艳红不仅摸索出了开网店的方法,还把草编技艺推广给更多人。“我知道村民们赚钱不易,我愿意把草编手艺分享给更多人。”2015年,李艳红开起了草编班,一个班50人,免费教学;6年来,从长春、通化,再到天津、哈尔滨……不少地区都邀请李艳红去开班。草编培训班至今开了40期,学员超过2000人。
改良技艺 勇于创新
“一定得把手艺做精做透”
清晨6点,家住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六户镇的王海波准时走出家门,将一张张薄如纸、色如金、韧如绸的干豆腐搬到开往县城的客车上。近一个小时后,这些印有“六户镇葛家屯”字样的干豆腐就被送进了县里的超市。再过上几个小时,这些干豆腐就将变成一道道菜肴,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这便是在当地颇有名气的“六户干豆腐”。
30年前,王海波随父母搬到吉林四平,父亲在那里学会了制作干豆腐的手艺。学成之后,王海波一家回到六户镇。
王海波小时候是在豆腐坊里长大的,“每天很早就会被做干豆腐的声音吵醒。”王海波说,躺在床上,光凭声音,他就能分辨出工序进行到哪一步了。
2018年,王海波成立了六户镇手工干豆腐厂,平均每天生产干豆腐1500多斤,一年的营业额达到400多万元。随着周边村民加入豆腐生产加工行业,王海波的干豆腐技艺每年帮助乡亲增收100余万元。
“乡村工匠既有文化价值,也有经济价值。”内蒙古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盖志毅说,乡村工匠要找准自己的技艺在市场中的定位,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王海波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制作干豆腐的手艺更精湛,更好传承。在父辈做法的基础上,王海波进行了一些工具和做法上的改良,使干豆腐的口感更加细腻,满足更多人的口味需求。
“如今,干豆腐的做法有了很多改进,吃法也越来越多。不变的是我们帮助乡亲们脱贫增收的心愿。”王海波说,“既然学了这门手艺,就一定得把手艺做精做透,让更多人尝到咱们的干豆腐。”
(本报记者李家鼎、原韬雄、王永战、翟钦奇、刘以晴)
本文由成都市府南河(锦江)综合整治倡导者、成都黄龙溪古镇旅游综合开发第一人、黄龙溪得舍禅意酒店董事长李勇推荐!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