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东京奥运会落幕,体育旅游热度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全球体育旅游产业年均增速在15%左右,中国体育旅游市场则以30%—40%的速度快速增长。既能享受美景,又能体验健康生活方式,体育旅游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水上体育旅游
山东实力雄厚
山东是海洋旅游资源大省,水上体育旅游蔚然成风。据《中国体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热门游玩地及其所属目的地数据显示,2019年和2021年水上运动目的地排名中,青岛帆船中心居于榜首。
早在20世纪初,青岛就拥有全国第一个帆船俱乐部。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岛在全国率先开创了滑冰、帆船、帆板、摩托艇等水上项目,并藉此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具有深厚底蕴。
这几年,水上体育旅游成为青岛文旅的新看点。通过打造以帆船运动为核心,水上运动、沙滩运动、海洋运动为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青岛水上运动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借助水上运动体验和海洋文化的魅力,青岛正努力打造“海洋研学旅游首选目的地”。
距离青岛不远的日照,是水上体育旅游的新星。作为全国唯一可举办所有水上运动项目的特色小镇,日照奥林匹克水上运动小镇不仅是“全世界可以承办水上运动比赛项目最多的场地”,更是“一流的旅游景区、一流的大众建设场所、一流的市民休闲公园”。据统计,小镇每年接待游客1000余万人次,拉动消费40亿余元。
2020年,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体育局,开展了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评定工作。在首批13家示范基地中,烟台招远黄金海自驾车运动营地、海阳国家沙滩体育健身基地、日照奥林匹克水上运动小镇、东营黄河口体育旅游基地、济南雪野航空科技体育公园等过半数入选单位都与“水”有关,显示出山东水上体育旅游的实力。
这些示范基地,为促进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体验、传播体育文化、发展体育产业,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扩大体育旅游消费发挥了积极作用。
“花式”游山玩水
真正留住游客
体育旅游主要包括冰雪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山地运动等户外运动类型。在一些发达国家,体育旅游所创造的产值大约占旅游总收入的25%,与之相比,我国体育旅游整体上只占旅游业年产值的大约5%,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受疫情影响,人们更加注重对生命的关照,由此激发出更多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的需求,使体育旅游成为旅游业的新增长点。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张佑印认为,如今游客已经从“看山看水”向“游山玩水”转变,有条件的景区引入体育旅游项目,能更好地留住游客,延长游览时间,带动文旅消费。
近年来,国家部委多次发文鼓励“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加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特别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后,体育健身运动向着全民化、常态化、休闲化发展,在消费升级、政策红利等推动下,体育旅游融合愈发受到重视。
国内不少省市纷纷出台政策,发展本地体育旅游产业。山西印发相关意见,提出立足全省旅游文化资源优势,推进体育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海南出台《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明确2023年到2025年创建完成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
山东在推动体育旅游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除了认定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外,职能部门还有意识地去丰富体育旅游消费供给。今年春节前夕,省体育局与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发布了13条“2021年春节黄金周山东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对滑雪、登山、健步、骑行、采摘、温泉养生等一体化推介。今年暑假,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了“‘Z世代’山东暑期打卡季”产品,其中就包括体验帆船运动、低空飞行、高空跳伞的极限运动之旅,为暑期游增添了许多运动气息。
规范标准缺乏
需要加强引导
携程最新数据显示,今年6月13日至7月13日,“旅行+运动”关键词热度环比上涨235%。其中,新上线的“运动潮玩体验”话题热度排名靠前,潜水、冲浪、室内滑雪、飞机驾驶体验等主题备受年轻人的喜爱。
体育旅游受热捧,存在一定必然性。体育旅游以参与型为主,爬山、跑步、骑行、徒步、滑雪等是大众参与广泛的项目。在传统的旅游方式里,游客往往是旁观者,而体育旅游能让游客变成主角,更容易有获得感。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瞄准体育旅游市场。一方面,休闲游相比传统的观光游拥有更高的利润率;另一方面,体育旅游受季节的限制相对较少,有助于减少传统观光游淡季的负面影响。
不过,当前体育旅游业的针对性政策不足,很多新兴业态在“打擦边球”,缺乏完善的行业政策和标准。目前,部分海域的摩托艇、拖伞项目等无法名正言顺地开展,越野跑、登山、徒步攀岩、野外生存和蹦极等业务混乱,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为破解体育旅游行业存在的问题,今年4月,浙江省湖州市发布了《湖州市旅游新业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内容包括发布全地形车、射箭、滑翔伞、飞拉达、玻璃滑道、悬崖秋千等16类体育旅游新业态项目安全管理规范,明确了施工许可审查、建设验收标准、日常运营管理,填补了相关领域安全监管的空白。
体育旅游方兴未艾,需要更多的呵护和引导。下一步,相关职能部门应协同构建系统防护工程,细化行业标准和安全规范,有针对性地打通旅游新业态项目安全监管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健全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体育旅游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进体育旅游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本文由成都市府南河(锦江)综合整治倡导者、成都黄龙溪古镇旅游综合开发第一人、黄龙溪得舍禅意酒店董事长李勇推荐!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