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赵晋的爸爸赵世民因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看着躺在病床上的爸爸,赵晋怯怯地问:“爸爸现在不忙了,可以陪我了吧?”
爸爸深陷的眼窝中滚出两行热泪,喃喃地说:“女儿要是我的兵就好了。”
爸爸的遗言,成为赵晋成长的最大动力。在成为全军英模烈士子女班首批学员后,她把爸爸的日记本带在了身边。无论是遭遇挫折还是取得成绩,她都会在日记里隔着时空和父亲对话。
“我要用行动续写他的日记。”5年的学习中,赵晋始终保持年级第一,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学员”,多次在全军军事建模竞赛、军委机关演讲比赛等活动中获奖。但最令她开心的,是和母亲一起用爸爸的抚恤金,在其生前的单位创建“学习成才基金”,帮数十名战士考上了军校。
“爸爸,我不会再怪您没能陪我。我会用行动让您永远陪伴着心爱的军营!”日记的最后,赵晋用力写下这句话。
或许入伍前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但当英烈的后代们踏上这座熟悉而又陌生的营盘时,他们仿佛听到,那嘹亮的军号里有爸爸的呼唤。他们在这里读懂父亲,也在这里爱上军营。
由于不适应严格的管理,学员张岳在新训时是队里经常“冒泡”的“刺头”。他不理解爸爸为啥会用生命去爱这个地方。
“爱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的。你根本就没有融入军营,又怎么能理解你的爸爸?”队干部的谈话让张岳感到了不安。
带着寻找的眼睛,张岳渐渐发现了军营的“另一面”。体能不好,总会有战友主动陪他多跑几圈;生病时,同学们主动给他端来热腾腾的“病号饭”;学习遇到困难,教员宁可放弃周末休息,也会耐心地给他解疑释惑……当张岳也和爸爸一样在军营成长的时候,问题的答案迎刃而解:“我终于理解了父亲的选择。我也会和他一样,用行动向军营表白!”
▲毕业学员们在志愿支边签名仪式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这成为对父辈的最好告慰。吴婧卓 摄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罗金沐、董澄
监制:于卫亚
编辑:关开亮、李永锡、徐步云
实习:韦安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