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总书记提出要引导民营企业“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中央一再强调增强信心,深化实施“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的方针政策。那么,如何准确理解当前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
杜创:从政策宣示来看,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是一贯的,既要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又要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两个健康”重要论述则是发展民营经济的根本遵循。那么,为什么需要不断地去宣示政策?因为,政策在执行层面,在有的地方,会有一些偏差。同时,就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向,舆论时不时会出现一些争议。在调研时,我发现,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家,都对重塑民间投资的信心、增强民营企业家的信心非常关注。其中,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贯性尤其受到关注。所以,宣示政策很有必要。接下来,如何落实和细化各项方针政策,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
陈宪:有人认为,是因为经济有下行压力,所以才来谈民营经济。这不符合实际情况。中央一再强调民营经济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提出要深化实施“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的方针政策,我认为这是对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史的肯定和尊重。我国的民营经济已经和三四十年前完全不一样了。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些实力强大的民营企业,且极具市场竞争力。中国还有很多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小微企业,现在强调对他们支持和重视,给予他们更多政策和金融等资源,是非常必要和极具眼光的。因为未来的新兴产业、下一个企业巨头,一定会来自这些量大面广的民营企业。
林江:民营经济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抓手之一。首先,民营经济的载体——民营企业数量最多,涉足的业务范围最广,能从最微观的视角回应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能向外界证明我国所拥有的庞大消费潜力。其次,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制造业层面,表现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崛起。民营企业涉及我国传统制造业几乎所有层面的生产制造环节和物流配送环节。从稳增长来看,没有民营企业的发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难以实现。而且,民营经济也是先进制造业的终端市场、产业配套的核心支撑力量。最后,经济高质量发展有赖于企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民营经济是创新的重要有生力量。
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结合发展实际,请您谈谈如何更好落实“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轻装上阵、大胆发展?
杜创:当然,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更明确地讲,“良好”是指制度环境可预期、相对稳定,要尽可能避免执法上的时松时紧。所以,在政策设计上,要形成一个相对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则。不能在经济差的时候就松一些,在经济好的时候又严一些。否则,难以形成稳定的预期。
实际上,地方政府可以优化的政策手段有很多。比如,各地都在做的减税降费;通过各种金融创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在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方面,有的地方把上千项涉及民营企业的财政补贴政策打包在一起,对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或重复的内容予以删除,形成“惠企直通车”,把政策精准推送给企业。有的地方从小切口入手,建立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把当地金融机构有关中小企业的特色产品整合在同一个平台上,形成“信贷超市”。企业就可以在更透明的环境中选择和比较。同时,这也促进了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
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当民营企业遇到困难时,要给予支持;遇到困惑时,要给予指导。其二,民营企业既然是“自己人”,那么自身也要积极转型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做贡献,并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而不是单纯地寻求市场利益最大化。这也是践行“两个健康”的题中应有之义。
林江:“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求我们更加理解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真实状况,并对其发展乐见其成、予以支持。
一方面,社会应该鼓励民营企业在未知技术、商业领域大胆创新,另一方面,需要对民营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抱有足够的宽容,让他们有“试错”空间。这就涉及良好制度环境的建设,包括政府监管方式的创新。总之,加强监管不应以损失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为代价。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高质量发展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应如何积累信心、发挥智慧,敢干敢闯、善作善成,自觉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杜创: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方面要发挥创业精神,不怕吃苦、敢于冒险;另一方面要为创业精神注入新内涵。比如,民营企业需要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方面着力。
数字化转型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传统企业的数字化升级。为此,政府可以提供一些产业补贴。另一方面,从更大的意义来看,转型意味着一批企业被淘汰,新的企业诞生了。转型并不只是为原有企业配备数字化装备的问题。这是民营经济保持活力的关键。新的企业和新的企业家不是依靠政府补贴培育出来的,而一定是因为政府创造了更宽松、更富竞争性的环境,创造了新的企业家脱颖而出的机会。这是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地方。准确来说,政府支持不是针对某一家民营企业,不是拉扯每一家民营企业,让其转型,而是创造一个环境,让更多新型的企业生长出来,保持民营经济的活力。
陈宪: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原始创新上仍有较大差距。原始创新来自哪里?主要来自“从0到1”的初创企业,这些初创企业基本都是民营企业。当前,中国经济应如何培育、生成和壮大内生动力?内生动力主要来自企业自身,以及市场和政府的助力与作用。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形成高质量的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针对企业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要建立科技型企业从事科研的退税制度,作为国家鼓励企业加大投入的具体措施;要鼓励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合作,帮助建立企业主导的基础研究机构;要建立高层次的专项大奖,形成常态、激励性的制度环境。此外,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的,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破除影响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帮助企业恢复元气。
林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为,一是发展目标的高质量。一方面,要满足民营企业有生意做,这是维持民营企业生存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也要致力于产业升级和转型,例如,瞄准先进制造业,把握数字化转型的契机,优化制造业流程,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二是生产方式的高质量。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日益上升,企业需要不断拥抱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用技术和资本来替代劳动力。三是企业发展模式的高质量。民营经济需要更关注不同产业链之间的横向关联性。如,人工智能产业链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之间存在密切互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民营企业善于把握上述横向产业链的内在联系,借助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在经济融合和产业互动之中寻找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蓬勃商机。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民营企业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新征程,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怎样才能做到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
杜创: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财富再分配。一提到共同富裕,可能很容易联想到税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固然是重要的一方面。但民营企业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更多地还不是体现在这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民营企业引导更多人创业,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譬如,专业镇形成的产业聚集,往往并不是政府有意规划出来的,而是先行的企业家在一个地方形成创业示范效应,从而产生的。周边的企业不但参与竞争,而且形成了上下游的产业配套。今后,如何把发达地区的创业经验向更多地方扩散,这是推动民营企业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一个重要维度。
另外,引导民营企业家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投资,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层面。譬如,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也具有多样性。可以通过商业模式的开发,利用社会投资去满足多样的医疗需求,也使医疗的公益性得到维护,达到为共同富裕“造血”的目的。
陈宪:共同富裕最根本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让每个老百姓都有工作、有收入。民营企业能解决大量的就业。而且,健康发展的民营企业还能稳步提高员工收入,甚至让他们分享股权、参与分红等。这就为推进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
所以,民营企业在共同富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是基础性角色。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社会保障都是在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民营企业只有更好更快地发展,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并为劳动者提供养老、失业和医疗等方面保障。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民营企业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林江:共同富裕并非人人同等收入。如果民营企业家用实际行动雇请更多的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构建更均衡和谐的劳资关系,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这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的体现。此外,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第三次分配,既可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可以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奠定坚实的基础。(杨博 周裕妩 张冬梅)
关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本文由,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浙江省人民政府特约研究员兼浙商投资研究会会长周德文,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