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了解古建筑的人来说,看到古建筑可能只留下一个印象,正如“飞鸿踏雪泥”;然而对古建越是了解,越能理解和感受古建筑的精美和价值所在,继而是越看越有韵味。
在约定的采访地——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记者见到了来自北京擎屹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的木作文物修复专家张海成。“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特色构件,斗拱层层垒叠,相互搭交,极具平衡和谐之美,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灵魂。”张海成指着展厅内的斗拱模型说,精美的斗拱应该算是古建筑里最复杂的构件。

“父亲是木匠。”张海成告诉记者,初中毕业后,他就跟着父亲学习木工手艺。因为机缘巧合,1990年跟着一位老师傅学习古建筑,然后越干越有兴趣。后来又去深圳文化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制作颐和园模型,就一直从事文物行业了。
十多年里,张海成给相关单位制作了不少建筑模型。就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内,还保留有他制作的一整套北京四合院等模型。“这是斗拱,这是柱子,这是平板枋……”在中国传统大木建筑模型前,张海成熟练地向记者一一介绍木构件。
“古建筑模型制作需要按照图纸比例,一步步精细、精准施工。关键难点还在斗拱,它的部件太多,有时候模型很小很薄,没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很可能前功尽弃。”张海成给记者介绍。
2014年,张海成加入古建筑公司,开始从事木作文物修复。“说实话,木作文物修复比模型制作可能更难一些,比如说柱子糟朽、残损,需要根据不同的指标进行修复或者使用同等的木材替补。有时候则要一一编号,对古建筑进行落地大修。”张海成说。
采访中,记者明显地感觉到,张海成谦和低调,不善言辞,但技术一流,这也许就是多数老匠人的一种真实写照吧。
在今年举办的2022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张海成获得木作文物修复师项目二等奖,他同时还是以北京市选拔赛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决赛的。巧合的是,就在我们采访当天的上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决定,授予30名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选手“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张海成即为其一。
“当时,我们要求制作五铺作宋式斗拱,分为理论和实操两个环节。”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张海成现在还很激动,他说通过比赛有幸跟全国各地的选手交流切磋,视野眼界开阔不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文物修复,需要耐得住寂寞。从接触到慢慢热爱,张海成深深被古建筑的艺术之美和独特魅力所吸引,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完成了一处又一处古建筑修复,逐渐成长为一位全国知名的木作文物修复专家。
从业30多年的张海成,十分关注行业的发展。他介绍,近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培养文物修复人才。202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共同颁布《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部署文物修复人才队伍建设工作。2022年,山西省文物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山西大学招生文物全科人才,其中就包括文物建筑方向,为缓解基层年轻文物人才短缺进行了有益尝试。
“我所在的项目团队,成员都已年过半百,那么多精美古建筑的修缮保护,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加入。”张海成表示,无论是各种比赛还是培训场合,他都有注意到年轻人的身影越来越多了。“有了年轻人的参与和支持,木作文物修复传统技艺就会传承下去。”
江西冠之航建设有限公司网络宣传办公室 选自网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