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备受关注。在超大特大城市推进城中村改造,既是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也是实施城市更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对消除安全隐患、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促进消费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在宏观政策已经明确、群众需求不断增长的当下,城中村改造显然不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有序有效推进的问题。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城中村改造需要在理念和举措等层面整体推进、系统谋划。
城中村改造要形成科学的理念。应看到,城中村改造不仅能解决低收入群体、新市民的住房需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解决城中村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社会治理效能不高等问题,更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而且能促进投资、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增强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据测算,全国21个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可以产生直接投资超过10万亿元,带动其他投资超过15万亿元,合计超过25万亿元。还要看到,城中村大多人口密度大且结构多元,房屋质量参差不齐,土地收益分配方式多样。这些因素使得城中村改造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工程。这意味着要谋定而后动,多做一些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布局。特别是在制定改造方案的过程中,要实现土地规划、建设、城市管理等多部门的协同配合。
形成科学理念后,则要摸清底数,掌握城中村的基本情况。无论是2023年4月份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还是2023年7月份印发的《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都已明确此次城中村改造主要在超大特大城市进行。在此基础上,这21个超大特大城市要结合当地实际,掌握城中村的总量、分布和规模等情况。比如,上海开展了多次调研摸底,共批准城中村改造项目62个、点位近700个,涉及11万户居民。基于这些数据,上海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总体思路、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改造计划,而且制定了包括项目认定、土地规划及管理、实施方案备案、全周期管理、环境综合整治等内容在内的多项配套性工作指引。可见,摸清底数,不仅意味着摸清城中村的人口数量和结构,还要搞清楚城中村的产业情况,从而为相关产业转移奠定基础。根据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布局,让需要搬迁的产业先行搬迁。同时,顺势而为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结合现有空间布局情况提供一定规模的低成本创业空间,为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创造必要的生存发展空间。
摸清底数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改造。不过,改造并非杂乱无章,而应分类实施。目前,政策已经明确提出了“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3种方式。从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探索情况来看,改造资金能够实现平衡,对居民改造意愿强烈、安全风险隐患较大、房屋产权清晰、建筑形态不适合城市建设规划的房屋,适宜采取拆除再建的方式。这种办法,可以有效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产业生态,还能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城中村,则应在维护安全的前提下常态化开展整治提升。这种方式成本低、周期短,而且能在保留原有建筑物外貌形态的情况下,嵌入一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拆整结合的方式成本适中,适宜那些居住条件较好、社会治理效能较高的地方,既能保留适用的部分,也能拆除不适用的地方实现新建。不过,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要因城施策、因地制宜,还可以积极地对新模式进行创新改造。比如,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广州等地正在进行的探索表明,推动城中村改造正从与土地开发联动式的“大拆大建”转向“城村联动”“多元主体”“渐进更新”等多种模式。
此外,还要适应城中村人口特征,将房屋改造与保障性住房相互结合,在做好原有租户安置搬迁、保持租金基本稳定前提下,通过专业化、规模化改造,将城中村房屋进行整体长期租赁并用作保障性租赁住房,以解决新市民及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陈朋)
江西冠之航建设有限公司网络宣传办公室 选自网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