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湖北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湖北省首个针对绿色建筑发展的法规,意味着全省绿色建筑发展迎来新阶段。
今年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襄阳要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力争全市城镇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85%。
绿色建筑到底长啥样?《条例》实施后将带来哪些变化?日前,记者采访了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了解襄阳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并对《条例》内容进行解读。
绿色建筑改变居民生活
向地下要热量,然后“搬运”给建筑供暖。在东津新区华侨城一期住宅小区,由汉江能建襄阳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的可再生能源站已连续三年向小区居民供暖,整体效果良好。
冬季时,该项目利用浅层地热中的含水层储能系统,获取土壤中的热量为室内供暖。这种“大地暖巢”在地下约50米深度运行,受气候环境影响小,既稳定可靠安全,又具备可持续性且节能环保。
据了解,市区使用地源热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绿色建筑不仅有华侨城、山水檀溪、普鑫·上东郡、车城·连山鼎府、白云人家等商住小区,还有市城市防洪指挥调度中心、高新区检察院办公楼、原市房管局办公大楼等公用建筑。
市住建局墙革节能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使用地源热泵,不仅可节约三分之一的耗电量,而且可让房间里一年四季温暖如春。
襄阳推广绿色建筑成绩明显
从节能建筑,到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再到绿色建筑,这些建筑让市民的生活更舒适,也降低了城市的污染。为了鼓励建造更多绿色建筑,我市积极出台支持政策,成绩非常明显。
施工像搭积木一样方便,外墙和房屋主体结构同寿命,不会发生外墙脱落……作为全省首个大型免拆模板保温结构一体化应用项目——东津新镇安置房项目(二期)工地采用的保温结构一体化新工艺,让全省各地前来观摩的建筑行业代表眼前一亮。
超低能耗建筑被称为“会呼吸的绿色建筑”,具有保温强、气密好、用能少、噪声低等优点,可以大幅度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是推动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
作为全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襄阳一直积极推进超低能耗试点建设。目前,除已获国家超低能耗建筑(设计阶段)认证的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图书馆外,还有湖北文理学院迁建项目2号行政楼、武汉理工大学双创中心等4个试点项目。
光伏房顶不仅会“呼吸”,还能发电。前不久,襄阳首座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电站——南漳高铁小镇游客集散中心屋顶基本建成,日均发电920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0吨,成为我市首个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
我市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建筑节能减排以及绿色建筑新增任务。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我市共有44个项目获绿色建筑星级标识,总建筑面积约431.71万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
让老百姓享受更多“绿色福利”
“之前缺乏上位法支撑,绿色建筑发展面临政策约束性不强、执行力不足、缺少强有力监管手段的局面。”市住建局墙革节能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条例》明确了各方的责任,实施后有利于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促进绿色技术应用,助力建筑业绿色化转型升级。
据了解,《条例》全方位推动绿色建筑扩面提质,让绿色建筑管理形成闭环。如,建设单位要对绿色建筑建设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项目竣工验收时,对绿色建筑专项内容进行查验;施工单位将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纳入施工方案并组织实施;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向购买人明示绿色建筑等级和主要技术指标等相关信息。
根据《条例》,绿色建筑基本级是底线,政府投资项目最低一星级。城镇新建民用项目按照绿色建筑基本级及以上的要求建设。其中,集中新建的保障性住房不低于绿色建筑一星级,新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国有资金参与投资建设的公益性建筑不低于绿色建筑二星级。星级绿色建筑和符合近零能耗建筑标准建设的居住建筑,因采用外墙外保温增加的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核算。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贯彻绿色、节能、低碳理念,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建材推广等工作,今年计划新增绿色建筑460万平方米,新增星级绿色建筑75万平方米;积极开展市儿童医院、华农襄阳校区图书馆、艺术中心和学科交叉中心等项目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认定,完成星级建筑预评价70万平方米,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绿色福利”。
江西冠之航建设有限公司网络宣传办公室 选自网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