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母亲蒸的枣花馍
郭喜林(河南)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在老家的那些日子里,只有过年时能吃上母亲做的枣花馍。而且,枣花馍也叫“口领馍”。“口领馍”,是父母和长辈对于晚辈的美好祝愿,意思是只要嘴里有了“口领馍”,就能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但是,那时的白面馍并不是用纯小麦磨成的面粉,而是在小麦里掺进了去皮的白玉米。而且,白玉米的比例是百分之六十,小麦只占百分之四十;而且,即便是这样的白面馍,每个人过年也只能吃两三个,其中一个是儿女们的 “枣花口领馍”,“枣花口领馍”只有两个枣儿,但却让人想着流口水。因为,蒸好的“枣花口领馍”不能提前吃,必须等到大年初一,吃一半留一半,等到正月初五“破五”的时候才能吃“枣花口领馍”的另一半。
所以,我在快过年的时候,期盼着能吃到母亲蒸的“枣花口领馍”。因为,母亲蒸的“枣花口领馍”上面有自己的属相——可爱的小狗,而且,狗的前面还有一只鸡。母亲说,这叫狗撵鸡。她还说,你是属狗的,就要跑得快,干活比别人麻利,不能肉打不出,出工不出力,磨洋工。从小学会麻利干活,长大就会成为干地里活的好把式,而不是让人瞧不起。不管干啥,都要勤快一点,不能偷懒。
小的时候,不明白母亲为啥要这么啰嗦,吃一个“枣花口领馍”,竟然要给我上一堂课。现在细想起来,正是由于母亲不厌其烦的谆谆教导,我才能活出个人样来,不让别人看不起。如果我当时白吃了母亲的“枣花口领馍”,不管干什么事既不会小心谨慎,又不会把困难想得多一些,并提前做好应付突发情况的思想准备。正是由于母亲不厌其烦的啰嗦与唠叨,我的人生才能少走许多弯路。
我记得,有一年春节在去母亲娘家后街村走亲戚的路上,她告诉我“枣花口领馍”是让子女们长记性的,每年吃“枣花口领馍”就会向上长一岁,长一岁就要更懂事,并懂得在兄弟姊妹中相互谦让,而不是相互争抢。父亲接过母亲的话说,古代有孔融让梨的典故,孔融的爸爸让孔融先在盘子里拿梨吃,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孔融还说,大梨应该让哥哥吃。父亲说,相互谦让是美德,你要向孔融学习。
母亲说,蒸那么多的馍,是为了走亲访友,不是为了让自己关起门来吃的。咱老家小麦不多缺白面,所以要掺一些白玉米。只有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白面馍,并把它用在正地方,亲戚之间才能越来越亲。如果亲戚们相互不来往,时间长了子孙后代就不知道和谁是亲戚,究竟是什么亲戚。父亲说,你妈说得对。亲戚之间要勤来往,不来不往就不亲了。亲戚和本家不是用钱买来的,而是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所以,老辈人说“打断骨头连着筋”;所以,亲戚们之间不管有啥矛盾,不能记仇,要和睦相处。
父亲说,父母过年过节领着孩子走亲戚,就是要让孩子们知道在哪个村里有自家的亲戚,是什么亲戚,住在哪里,日后相互有个照应,相互帮衬。而且,要和左邻右舍搞好关系,和睦相处,邻里之间不能闹的鸡飞狗跳,要学会相互谦让,相互帮衬。所以,老祖宗告诉子孙后代——远亲不如近邻。
吃了母亲蒸的“枣花口领馍”,又在走亲戚的路上受到了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我从小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的道理。而且,父母的家教特别重视家长里短的小事和细节。而且,父亲经常给我们子女们讲,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母亲说,从小把小事做好,长大才能不糊涂。父亲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就会毁掉自己的一生。不管什么时候,不要自作聪明。只有谨小慎微,夹起尾巴做人,才能成大器。
由此可见,一个小小的“枣花口领馍”,却隐藏着怎样做人的大道理。所以,我怎么也忘不了母亲蒸的枣花馍。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