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转变时期
春秋时期, “礼崩乐坏”在明器制度上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映。按照礼制的规定,平民是没有资格用鼎随葬的。
一些平民模仿贵族的礼制用鼎随葬,冲破了士与庶人的界限。如在洛阳中州路、安阳后冈和山西侯马上马村等地发现的春秋中晚期的小墓中,随葬品的组合就以鬲、豆、盆、罐或鼎、罐、盆、鬲等仿铜礼器的陶质明器为主,明器成了这些小墓主人僭越礼制的工具。
战国时期早期的大墓还保持着传统的葬俗,但到中期,明器制度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用成组的陶质仿铜礼器和生活用器中的陶质灯、小壶、鉴等明器随葬;到了晚期,中小型墓的随葬品也几乎全是用仿铜陶礼器,且其组合具有多种形式,有的为鼎、盖豆、壶、區,有的是鼎、敦、壶,而更多的是壶、敦或罐、敦及尊、敦等。
引人注目的是,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了反映墓主财富和生活面貌的陶囷、陶车和陶牛等模型明器。
另一种重要明器“镇墓兽”起源于此时,镇墓兽以楚国江陵地区最为流行。镇墓兽形态多变,其共同特征是:下有方座,中有躯干,上有头部,顶插鹿角。
从镇墓兽的整个演变情况来看,其最大的变化是由头面雏形变为虎首虎面, 由直颈直身变为屈颈屈身,身由直立无肢变为跪式四肢俱全,座由梯形面较高变为梯形面较低。春秋战国以后,随葬镇墓兽的习俗开始在全国各地流行,久盛不衰。
古瓷鉴定专家鄢宏如 选自网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