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是我国的“千年瓷都”,可以说“一座景德镇,半部陶瓷史”。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保留着景德镇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见证地,被誉为景德镇的“活化石”。跟随记者走进陶阳里,透过这条瓷都老街的变迁,来探寻景德镇千年窑火越燃越旺的“密码”。
景德镇拥有2000多年的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位于老城区的陶阳里是景德镇瓷业的中心,明清时期手工制瓷技艺达到巅峰,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故宫95%的藏瓷烧制于此。
总台央视记者 张春玲:“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窑火夜夜明,瓷器日日出”。这些诗词形容的就是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昔日繁荣的瓷器生产制作和商贸景象。
窑砖铺盖的小径,古风犹存的石刻,斑驳古旧的窑房……漫步陶阳里,街区布局的每一个空间都和瓷有关。108条历经千年的老城里弄、400多年历史的明清窑作群落,无不诉说着当年景德镇“沿河建窑,因窑成市”的繁华。
总台央视记者 张春玲:走进陶阳里的弄堂,可以看到,不管是脚下踩的砖,还是手上可以触摸到的墙砖,都是不同年代废弃的窑厂的砖所拼凑而成的。比如这块砖,特别的黝黑发亮,向我们讲述着它与众不同的故事。
由瓷而生、伴瓷而兴的陶阳里,展现着瓷都老街独有的历史文化肌理。随着近年来修缮保护工作的逐步开展,越来越多的城市记忆正在被“唤醒”。
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徐家窑,是景德镇保留最古老、最完整、最大的柴窑遗址。如今,在老师傅们的共同努力下,这座老窑所承载的历史文脉和陶瓷文化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
总台央视记者 张春玲:在我们徐家窑的窑体上有这样一条红线,红线的下方是老窑体,而红线的上方,是匠人们用一砖一砖重新垒砌起来的新窑体。如果没有这条红线,其实很难看出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别。透过窑口,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匠人们在开窑的时候看到自己作品的那份喜悦。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不仅淬炼出光洁温润的瓷器,也刻写出一个街区、一座城市的独特基因,孕育出瑰丽的中国陶瓷文化。
与徐家窑相邻的御窑厂遗址考古公园,一个个考古发掘的旧址,向人们展示着御窑厂为皇家烧造瓷器长达542年的辉煌传奇,而九个大小不一的双曲面拱体建筑组成的御窑博物馆,则陈列着从地下挖掘整理出来的一件件由碎片拼接出的精美瓷器。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 翁彦俊:我们的所有展品都来自我们身后的御窑厂,通过考古挖掘出来的。当年御窑对落选品的处理制度非常严格,不合格的就要打碎还集中掩埋,所以我们能够发现这么多的碎片,并且能够把它拼对出来。这个龙缸很能代表御窑博物馆的特色。
昔日没有机会崭露头角的瓷器,如今成了一个个宝贵的历史见证,跨越数百年,用另一种形式绽放光彩。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的每一栋建筑、每一件瓷器、每一处细节都在讲述历史,包裹着“千年瓷都”的记忆传承。
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 刘子力:保护第一就是保护建筑的一切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千年窑火永燃不熄,传统技艺薪火相传,这里的人千百年来与陶瓷结成命运共同体,代代守护瓷都文脉。孙立新一家四代都是青花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从小在陶阳里长大的他,如今每天在这里和往来游客互动,向全世界传递中国瓷器的文化魅力。寥寥数笔,一两分钟的时间,一个生动的绘画作品就呈现在了陶坯上,栩栩如生。
青花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 孙立新: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前人的光芒给我们带来的荣耀,同时也鼓励我们更好地把手艺传承好。
如今的陶阳里,依然有柴窑的烟火,有百年传承的工匠,有完整的造瓷技艺。这座用瓷器堆叠起来的历史文化街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慕名而来,或参观游览,或拜师学艺。古老的陶瓷文化不断被“活化”,文化自信的窑火也越燃越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 吕品昌: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陶瓷文化大国,陶瓷是一个最好的载体,以瓷为媒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一个最好的媒介。
古瓷鉴定专家鄢宏如 选自网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