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大V黄晨灏 中国行#从发展角度看待中国历史,只能是老百姓生活于来越好、政治越来越清明,人寿命越来越长。回过头来看中国历史,通篇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事迹”,基本上没有对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任何记载。
近日,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教授、清华大学特聘教授、林晓光法学博士一篇《林晓光:蔡东藩,中国历史通俗演义第一人》调研文章打断了我们对传统历史的记忆。
据悉,蔡东藩(1877年7月23日—1945年3月5日),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临浦(今属杭州市萧山区)人。著名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1916年开始蔡东藩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蔡东藩这套演义重史轻文,尽管略输文采,但却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为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
我终于明白了,《林晓光:蔡东藩,中国历史通俗演义第一人》文章告诉我们,“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其实就是现代人对古代社会各种情况的猜想。当然,这个猜想必须是带有现代文化气息和意识的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故事。
我想,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教授、清华大学特聘教授、林晓光法学博士用《林晓光:蔡东藩,中国历史通俗演义第一人》文章点名现代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历史,如何看待撰写中国历史的人,这就是一种对人性理论探索的重大发现和进步。
原文摘要:蔡东藩创作《历朝通俗演义》的10年间,会文堂每个月支付给他的生活费为60元,这笔前虽然不能说太少,但蔡东藩既要写作,又要维持家计,手头总是不够宽裕、捉襟见肘,所以他极为节俭。
节俭到什么程度呢?蔡东藩为了节省纸张,每张纸尽可能多的写满字,一页可以协商2000—3000字,结果字体写得非常小。蔡东藩喜欢吸食水烟,但舍不得给客人点水烟,如有客来,就主客轮流吸食同一支水烟袋。因为交不起电费,就不用电灯、用油灯。不用钢笔,随身携带毛笔、墨盒。平日多素食,常以豆腐渣充饥。夏日不点蚊香,一来省钱、二来怕熏坏了眼睛,所以每天衣裤袜子上都是蚊子吸允被拍打后的血迹斑斑。蔡东藩光头不留发,戴深度近视眼镜,日常穿一件灰白色长衫,仅有的一套西服还是结婚做新郎时的行头,只在出席某种冠冕堂皇的场合时才穿一次。
抗日战争爆发后,蔡东藩也曾想实业救国,于是创办了一家名为“坤元”的毛巾厂,有十几架织机,手工制造以抵制日货。但萧山被日军占领后,毛巾厂因遭到土匪抢劫而破产。1937年7月,抗战爆发,不久杭州沦陷,临浦是水陆交通码头,常遭日机轰炸,蔡东藩就把全家迁到离临浦十多里外父亲行医的庄里陈。1940年初,日军渡过钱塘江,庄里陈亦为日军所占,幸好全家早几天避入一山村,免遭蹂躏。日军虽在半月后离去,但萧山、临浦等城镇已为日伪军所占。蔡东藩坚守民族气节,痛恨日本军国主义,不愿在刺刀下过奴隶生活,尽管由于长期以来饮食无常、饥饱不定,蔡东藩患上了较为严重的胃病,但还是毅然挈全家避难于诸暨藏绿坞。藏绿坞系一小山村,离日伪军的驻点较远,蔡家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蔡东藩在乡间主要是行医,依靠从岳父黄镐京那里学来的医术悬壶济世,经常给贫苦农民看病。虽然年老体衰,还是不辞劳苦地出诊,救人急难。他曾风趣地对家里人开过玩笑:“像我这样,总可叫作儒医吧!”因他医治有方,请他看病的人,常常络绎不绝。1944年深秋,有一天来了四个青壮年农民,自称是富阳紫阆来的,因为老父有病,打听到蔡东藩医好的人很多,特来请他去给他们的父亲看病。刚巧当时蔡东藩自觉身体不适,去与不去,踌躇未决。经过四个农民的再三恳请,他也就不再推辞,远道前去。老农的病是治好了,可他自己回来后却得病“三日疟”,从此每隔三天发一次疟疾。到了年底,就卧床不起。(来源:儒家经济文化网)
作者:黄晨灏 儒家经济文化网总编辑 中国网络媒体著名时事政治评论家 人民网著名大V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