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各大主流网络媒体均以“造假门续 ”调侃海派家具达芬奇。无法让人信服的是,“达芬奇家居拒付133万罚单拟状告上海工商局”的后面,还隐藏着多少玄机。两件事情加在一起看,达芬奇的确正在大胆操作一个“项目”,似乎一门心思拉央视下水证明自己的清白。
近日,财新《新世纪》周刊揭开了达芬奇家居“造假门”的序幕。其报道称,达芬奇自称“汇”了100万元摆平“造假门”。这让公众把视线重新回到最初揭开“达芬奇密码”的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记者李文学身上。李文学在央视网上针对《新世纪》周刊的报道作出四点“严正”声明,对自己报道事实负责,并否认敲诈达芬奇。
2011年12月29日新华网转载一篇“达芬奇删除道歉信,拒付133万罚单称起诉工商局”的文章:5个月前,因在产品质量和产地等问题上均有欺骗消费者的行为,达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被媒体曝光,陷入消费者的质疑声中。但近日,伴随两家门店开业,该公司竟突然翻脸不认账,不仅不承认此前的造假行为,而且还与上海市工商局(微博)在微博上展开一场“口水战”。
此文最后明确指出,12月25日,达芬奇又发表声明,称其“不造假,不行贿,不偷税,尊重劳工权益,筹集1.2亿元现金解决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投诉”。1.2亿元现金的全部付款明细报告已经报告上海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同时称长宁工商分局以“行政指导”之名,行“行政命令”之实,勒令某公司不得向达芬奇出租场地,致使达芬奇不得不取消2011年展会,此举造成达芬奇上亿元的货品积压。
以上事件联系在一起,达芬奇重拳出击监管部门和媒体的思路便清晰了。“致使达芬奇不得不取消2011年展会,此举造成达芬奇上亿元的货品积压。”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我经常讲一个笑话,媒体监督很重要“特别是面对民生之类问题”。针对“达芬奇”一案,我认为“洋货”与国货的区别之处在于一般消费者不知道真假,相对于小语种的问题更加突出。而商家有无利用国人媚外心里,有无利用中国消费者无法识别小语种其中的文字玄机,干一些非法牟利的事情,值得探索。
WTO不是万能的,浑水摸鱼的人不可不防。在这里我想公开回答一些网友发邮件咨询的一个问题--华人是中国人,但绝对不是中国公民。这同北京人在广东、上海打工持有身份证必须由企业出一部分钱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情况不一样。华人是对护照签发国负责的一群人,对中国公民负责只是国际公约,或者说是一种道义上的自我行为。照此推理,一些洋奶粉“品牌”被曝光“华人拥有”转发到中国赚钱,怎么还能上升到产品的安全性层面上去讨论呢?所以我说,外国人有的“毛病”华人有!中国人有的“毛病”华人也有!
抛开达芬奇事件真伪不谈,洋产品给中国消费者上的思想教育课很多,教训也很深刻。如何看待洋产品“洋货”,这是一个意识领域里的一项艰苦工程,实施起来难度极大。
于是,我建议国家监管部门和媒体朋友们必须擦亮眼睛。让假洋货、伪劣洋货远离国门。对此,你们身上的担子很重,消费者看着你们,中国经济腾飞期待着你们,拿出勇气和力量来与违法违纪“洋货”做一场殊死的斗争吧!我相信,中国人、中国历史会记住你们的辛苦和伟大功绩的!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