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代替耕作,农民将会彻底消失(九)
由于没有喝酒,董庆宇、孙伟他们不到半小时,把饭吃完了。
“今天的菜!上桌这么快,我估计就是预制菜!”
“董总!你说得很有道理!”
“我也觉得,今天整顿饭菜都是预制菜制品!”
“话又说回来!预制菜菜品,可以防止假冒伪劣食品进入到老百姓的餐桌!”
“因为,预制菜是大集团才能够生产出来的产品!”
现在,餐馆里使用预制菜非常普遍。原因也很简单,现在机械化程度高,还有采用人工智能进行生产,需要的工人成倍减少,所以文旅景点的游客自然就比过去多。
特别是国家正常休息日,杭州西湖的游客要比平时多出五成。
走出饭店,董庆宇、孙伟各自去旁边食品店里买了一袋东坡肉、杭州醋鱼,准备拿回家里给老婆和孩子吃。
还是孙伟提议,“董总!你陪我半天也累了!”
“今天,就这样吧!”
“撤了!”
“好的!撤了!”
“下次,我到北京再请你吃饭!”
“行!”
人生就是这样,也许就是一个简短的告白,留给双方都是美好的回忆。
第二天,董庆宇十二点过才醒来,由于关机,基本上没有听到手机铃声的骚扰,他睡得很沉。
起来后,他打开手机就看到张颖发给他的三条留言,“董老师!我昨晚上没有睡好!今天早晨六点就被领队叫醒,去古镇一家,据说有300多年历史的‘万家铺子’吃早点。然后,自由活动!”
“八点半,回到客栈拿着东西,跟着导游在松江古镇转了三个多小时。然后,走到停车场旁边的餐厅,准备吃饭!”
“吃完中午饭,随团回杭州!”
看到这几条信息,董庆宇下意识的看了一下手机时间,还有几分钟就到中午一点。
他用手简单的拨出几个字,“旅途愉快!”
“有机会,明天见!”
不到三分钟张颖的信息发过来,“董老师!你刚起床啊!”
“昨天打扰你了!不好意思!”
对于类似客气话,董庆宇不知道听过多少人说过。
他拿起手机麻木的用“不客气!”三个字,回过去。
古时,每到采摘时节都是当地的村民,翻山越岭,背着背篓上去采摘山珍的时候。
大山里有野兽,也有小溪,当然也有坚挺的石头和湿滑的路面。每到这一些“农忙季节”,摔断腿、摔断胳膊、摔断腰的山民不计其数。
一些摔伤的山民,经常会行走几小时、十多小时,到村里的医院里进行救治。
自从使用了钱伟刚他们公司的“青瓦牌”人形机器人上山去采摘果实后,你基本上都没有任何一个山民上山去干农活了。
机器人上去以后,它可以自动识别道路,自动识别果子是否成熟,然后又去把这些采摘到的果子,运下来放到村民的家里。
于是村里的老人,每天早晨就在手机上对着一些人形机器人下订单,晚上看着他们一筐一筐的把山上果子,放到自己家的院坝里进行冲洗和晾晒,然后放到发酵池里发酵。
发酵三个月以后,这些原生态果汁酒就成为了游客们的美食。
村里的老人基本上不去参田间劳动。他们坐在家里,可以享受到AI技术和人形机器人给人类带来的各种方便和效益。
钱伟刚他们生产的人形机器人感知系统和视觉系统与人类相似,程序已经变成人类思维模式,甚至更高一层,所以很有卖点。
利润不错!
据说去年,已经实现3亿多元。
成功后,他经常对董庆宇说,疫情的时候,基本上没有生意。让他重新考虑企业和工人的生存问题。用很低的价格把自己的一个专门做农产品的物流公司,卖给了另外一家从事大数据研究和农产品销售的公司。
静下心来又用了2年多时间,把人形机器人研究得比较彻底。
特别是对于人形机器人在接收外来信号时的反应,这个感应系统和应急系统,他集中了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给他们一起进行研究和生产。
最后在把家里的房子卖掉,车子全部贷款之后,才把这个“青瓦牌”仿生机器人系统,研究成功。
目前,他们公司有无人救火的仿生机器人、做农活的仿生机器人、护理老人的养老仿生机器人等等仿生机器人。
黄晨灏讲述:中国民营企业家与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