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云(成都)
想到这里,汪运拿出三大包由塑料袋封装好的食物递给他们每人一袋。同时,微笑着关心地说,“勇哥、伟哥、青哥,这是我的一点小小心意。”
“我在中和镇‘张二婆’的小食店,给你们每一个人买了一小袋‘成都冠生园’生产的饼子,还有三瓶半斤装‘文君’白酒。小小心意,不要嫌弃!”
正在穿游泳背心的李勇、邱伟和郝青,他们看到汪运递过来的食物时,李勇激动地说,“我们没有带东西,还想在二江寺起来到街上‘丁姐豆花饭店’吃中午饭呢!”
“谢谢,运哥送给我们的小食品,谢谢啦!”
“没事!我们的换洗衣服,先放到您的车里。您把汽车开到二江寺的鸿运茶馆等我们!”
“估计,在中午十二点前后,我们会漂流到那里上岸!”
“您在茶馆外的坝坝上找一个位置坐下来喝茶,时刻观察着我们这三只漂流过来的皮划艇!”
看着李勇、邱伟和郝青,他们上了皮划艇,把皮划艇往府南河中心划过去的时候,汪运的心里有一种不舍的感觉,他突然举起右手不断地挥手,大声地喊,“等一下!我们在‘二江寺’码头见!”
此时,汪运像目送出征的战士一样,心里五味杂陈的走向自己面包车。启动汽车离开九眼桥码头,往双流二江寺方向开去。
车上,汪运自己不断地想,“我为啥不敢参加到保卫府南河、整治府南河的漂流中去呢?”
“除了胆量而外,还有就是知识储备问题……”
李勇当时敢于独自一人去府南河漂流的这件事情,对于当时和现在的成都人来说,永远是一个解不开的迷。
为啥,自己就不敢直接的冲上去,迎接困难,获得大众的赞美和鲜花呢?
后来,汪运在报纸上看到李勇、邱伟和郝青,他们成功的消息。也为自己曾经服务过他们感到,无限的荣耀。
媒体上,从来没有出现过“汪运”的名字和他所做的事情。
可以理解,李勇他们只是租了一辆面包车送他们去九眼桥漂流,在二江寺“丁姐豆花饭店”等着他们一行漂流上岸,一起吃中午饭。
李勇的成都府南河漂流的计划,是这样的:早晨在九眼桥随便找一家面馆简单吃完早饭下水,中午从双流二江寺的码头上岸吃中午饭。休息半小时再下水,然后从黄龙溪老码头上岸,去邱伟的“邱家烧菜馆”吃晚饭。
如果太累了,可以在黄龙溪古镇“巷声客栈”住一晚上。第二天早晨起床,在街面上吃一根油条、喝一碗豆浆,再乘坐黄龙溪到中和镇的公交车,回到中和镇自己的家里。
“勇哥!你看,望江亭周边的竹子,已经长到府南河的河边上啦!”
“沿途的大白菜、韭黄、大葱,绿油油的,长势喜人啊!”郝青在后面划着皮划艇,大声地对李勇说。
“要不!我们把皮划艇划上岸边,买几斤大白菜?”邱伟,用桨把皮划艇划到李勇的身边高兴地说。
“好啊!前面,不是有一个菜农挑着粪桶,正在给自己家的菜地施肥和浇水吗?”
“我们把皮划艇靠近岸边,与这位‘朋友’谈谈价格,一样买十斤!放到皮划艇的前面,可以增加重量,也不容易翻船!”
他们三只皮划艇,凑到一起商量着去岸上买几十斤蔬菜,压“船舱”的事情。
过去的成都,没有现在这么大,一环路以内才是房子;一环路的外面,全部是农民生产蔬菜的菜地,每一个被田埂围起来的菜地旁边还有一个大坑,主要是放置大粪和从府南河里挑起来用于浇灌菜地的水。
有一些粪坑是用谷草,还有其他树叶遮盖着,防止粪坑里的粪水被太阳光照射后挥发。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农村刚刚实现私人承包制,土地归国有,农民有几十年的使用权。这时,农民刚从集体工分制到私有制的过渡阶段,他们自然就显得非常勤奋。
菜种得越好,也能够卖上好价钱。
那时候的蔬菜主要用的是生物肥料,还没有化肥一说。
人一般吃了这一些所谓原生态的实物之后,容易出现拉肚子,还有蛔虫以及其他“原生态”疾病。
当他们把三只皮划艇开上岸的时候,李勇对着一位五十多岁的菜农说,“大叔!我想买几斤您土里的韭黄、大葱,还有大白菜,您看行吗?”
“可以啊!韭黄、大葱,一毛钱一斤。大白菜,还要等三个月才能收割,上市!”
“哦!我还是真不懂!”听到这为菜农的回答,李勇谦虚的说出,自己是城里人,对于农业生产确实不懂的主要原因。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