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4.4%,年内首次突破4%,创25个月新高。其中,与百姓密切相关的菜价更是上涨了31%。国家统计局用数据向人们述说了“现在的钱越来越不够花了”。
一般来说,CPI涨幅连续6个月超过3%就看中是通货膨胀。据此,可以认为,中国存在通货膨胀。但是某些专家指出,“和欧美国家不同,中国的CPI构成中农产品[22.16 -7.47%]权重占到1/3。从今年初开始的自然灾害造成农产品减产,市场供应短缺,从而价格上涨,推动CPI高涨。此外,去年11月份政府开始陆续调整水电燃气价格,政府调价和农产品价格上涨推动CPI上涨,只能叫做物价上涨,而非通货膨胀。”若照此推算,我们统计CPI只是一种预测物价上涨与否的工具,和通货膨胀关系不大。
对此,笔者倒不敢苟同。虽然今年中国自然灾害严重,农产品产量确实受到影响,政府调价也造成部分垄断性产品价格上涨,但是其对于主要商品的构成,还是少部分。另外,金融危机后流动性货币的增加,游资对于农产品的炒作,都应该是造成物价上涨的原因。这些都是通货膨胀的危险信号,为什么流动性货币过多,不是主要原因呢?中国历来是自然灾害高发的国家,如果仅仅是因为自然灾害造成物价上涨,那么为什么前几年,都没有上涨如此之快。 可以说,CPI的上涨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并不是一两个原因导致。
究竟谁占主导地位,还需要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证,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推论,也无需要慌慌张张下定义。作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更应该实事求是论证,用事实、数据说话。真正为百姓明视听、为国家出良策。
由此,笔者联想到现在社会风气浮躁,部分专家学者治学态度不严谨,耐不住寂寞,对于某些问题尚未研究透彻,就开始滔滔不绝。甚至于只是单纯为了提高自己的曝光率、知名度,为追求名和利,就什么话都敢说。怪不得,“专家”开始成为“砖家”了。
为吸引受众眼球,为一鸣惊人,媒体并没有充分自己把关人的作用,而是成为部分专家提高曝光率的助推器。民众对于专家的过分信赖,也导致部分专家观点惊奇有余实用不足。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