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大V黄晨灏 日本行#一则消息,“中日专家学者探讨中国企业对日投资”让我非常振奋!在欧盟、非洲等国提出希望中国企业投资支持后。近日,日本也提出同样的要求。我想,中国企业、中国经济覆盖日本是早迟的事情。既然日本政府有这个请求,我们为啥不支持企业去日本投资办厂赚钱呢?
据新华社:中国企业对日投资研讨会14日在东京举行,来自中国和日本两国的专家学者和相关企业负责人共同研读中日投资总体趋势,就中国企业对日投资等话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建议。
日本德勤财务咨询合同会社高级经理三好高志就对日企进行并购交易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讲解,并建议中国企业在并购日企时聘用精通两国商业规则和文化差异的企业并购专家,做好准备工作并对收购对象充分理解。
新华社东京:中日笹川医学奖学金项目30周年纪念仪式14日在东京举行。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马晓伟、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历届笹川医学奖学金进修生代表以及日本有关方面人士共400余人出席这一活动。
中日笹川医学奖学金项目是1986年签署的一项中国医疗卫生领域人员赴日交流计划,也是迄今中国与国外组织机构在高层次医疗卫生合作方面时间最长、人员规模最大的双边合作项目。
马晓伟致辞说,中日两国交流源远流长,医学领域的合作交流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中国卫生部(现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日本笹川纪念保健协力财团、日中医学协会共同实施了笹川医学奖学金项目。30年来,已有2200余名中国进修生赴日学习,很多人后来成为中国各级医疗机构的骨干。
中国经济导报: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日两国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双边贸易和投资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为寻求经济合作新动力,日本经济界高层人员200余人(创历史之最)自9月20日组团访华。
根据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8月,日本对华投资22.5亿美元,同比下降28.8%。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在2012年达到峰值后,连续3年递减,投资额已下降到峰值的一半以下。对于中日经济贸易现状,中国日本商会调查显示,日本对华投资中,出口导向型投资下降,但食品、汽车、零售、节能环保等产业正在兴起。日中经济协会会长、新日铁住金董事长宗冈正二于9月21日在京召开的第二届“中日企业家对话会”上表示,中日企业应当拓展新的产业合作,来应对中国消费的进一步升级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中国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为中日经贸合作创造新的空间。”中国贸促会会长姜增伟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加快重新驱动发展,推动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日本企业可以发挥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加强技术创新交流和人员培训,助推中国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中日产业链深度融合。削减过剩产能,日方献计献策。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名誉顾问朝香圣一与会指出,钢铁产业是世界产业的基础,钢铁产业、能源产业是形成经济根基的基干产业,在日本有一句话叫做“钢铁即为国家”,即便是在创新型产业不断兴起的21世纪,钢铁业依然是重要的基础产业,而它的脆弱化会给全球经济带来重要影响。据了解,在闭门环节,日方向中方介绍了大量的钢铁产业治理经验。日本共同社报道称,日方一行希望与中方政府高层就钢铁产能过剩等问题交换意见。
“制造业、服务业等不管哪个行业,如果不能真正地抓住实际需求,仅为一时的需求所左右,就会逐步走进了所谓的‘恶魔周期’,泡沫经济一旦破灭,各种投资无法回收,不动产投资也无法回收。”朝香圣一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对于产能过剩,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坦言,不仅钢铁,水泥也同样面临相同的问题。“中国水泥现在有35亿吨的产能,24亿吨的销售量,水泥市场的需求峰值已过。”宋志平表示:“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曾面临产能过剩的情况,日本的政府、银行和产业界都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宝贵经验,日本的治理经验对正在治理过剩产能的中国企业来说可供借签。”中企期待学技术促升级。
众所周知,日本的工业化进程比较早,积累了较多工业化的经验和管理经验,其中,装备制造业和先进材料行业、智能制造以及机器人产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中国的现有工业基础广泛,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工业门类,工业产值大,市场规模大,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中国企业仍需“取经”。
以半导体为例,TCL集团总裁薄连明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液晶显示技术最早起源于日本,但现在从事其面板制造的日本企业在减少,产业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有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达10条以上,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大陆一定会成为全球半导体显示产业的制造中心。”
但薄连明也表示,日本在该行业仍积累了很多技术制造优势,在材料和设备制造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中日双方在产业内发挥优势互补有很多的合作机会,拿TCL所属的华兴光电来讲,成立6年以来已经累计向日本企业采购了250亿元设备和290亿元币材料。半导体显示产业对技术、工艺、制造要求非常高,需要中日双方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积极搭建合作的平台合作的层次,不断完善合作的机制,加大技术向成果的转化。”薄连明表示,期待中日加强技术合作,联合攻关产业内的瓶颈问题。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