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震慑基层“苍蝇式腐败”,2015年7月起,中纪委在官网开设专栏,每月集中通报各地查处的侵害群众利益典型案例。据统计,截至2016年末,该栏目分18批次通报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2047起,点名道姓曝光2841人,其中1334人被开除党籍,占比近47%。(1月6日 人民网)
此次,中纪委点名道姓曝光2841人,打破常规,没有像有的地方通报用“某”字代替,遮遮掩掩,打马赛克,得到了公众的一致肯定。
长期以来,纪检监察机关在通报违纪案例时,习惯用“某”字隐去违纪者姓名,如此扭扭捏捏,让大家感觉如鲠在喉,群众颇有意见。因为加个“某”字,避重就轻,遮遮掩掩,雾里看花,民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大打折扣,违纪干部就红不了脸,出不了汗,好了伤疤就会忘了痛。网络上主持这一话题的贵州哲瀚律师事务所律师段明祥就认为,“不论隐去违纪干部名字的做法是否有保护他们的初衷,客观上这样做已经起到了对违纪官员保护的作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问责制度面前同样人人平等,如果对一些干部讲情面、留遮掩,会严重影响问责通报警示教育作用的发挥。
点名道姓的公开曝光,才能够增强正风肃纪、问责处罚的威慑力,也对更多的“旁观者”产生以儆效尤的警示作用,使纪律和规矩成为不可触碰的、带电的“高压线”,从而真正扭转不良作风。
点名道姓的公开曝光,也是取信于民的明智之举,表面上让相关部门和人员丢了人现了眼,本质上却能大大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体现了正风反腐的决心,同时也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更是对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
对于干部违纪问题的通报,就应该如中纪委通报一样,揭下“某”字的面具,点名道姓,一五一十地公开违纪细节,只有这样,既让当事人通过处理受到教育,又能让一些心存侥幸的后来者受到震慑,才能依靠民众的监督形成对违纪违法官员人人喊打的氛围,才能让被问责官员和部门在公众的监督下积极认真地改正进步。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显对违法乱纪问题动真格的决心。(姓名:秦风 成都市金牛区教科局)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