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健敏
中国人民银行3月18日晚宣布,将从2011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调整是2011年以来央行第三次上调存准率,也是自去年以来第九次上调。此次调整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将达20%的历史高位。
同时今年2月,央行宣布再度加息,这是从2010年10月19日以来,央行第三次调整利率。
而国家统计局公布,2月份CPI与上月持平,维持在4.9%的高位。 那么央行自去年起多次提高利息,存款准备金率等来紧缩货币,抑制通胀,却没有多大效果,其原因何在呢?
通过对通胀原因的仔细分析,可以发现部分消费品涨价的原因并非是全是货币过多因素引起的,比如农产品涨价的部分原因,在于天气及灾害引起粮食等作物的减产。
因此用加息,提高准备金等现有货币政策工具回笼货币,对付通胀,就只能是事倍功半,难以见效了。甚至可能反而助长通胀,或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比如为了抑制能胀而加息的话,由于加息会助长人民币升值趋势,诱发国外热钱涌入我国,外汇占款增多引发货币增加,这样消费品供应难以增加,货币却在增加,通胀就更难抑制了。而通过提高准备金等回笼货币,同样难以消除供应减少引起的问题,却使整体国民经济可用资金减少,影响经济发展,从而可能陷入滞胀。
对此笔者认为,央行要想更好地对付通胀,就需要建立自已的消费物资储备调控体系,以便应付非货币因素引起的物价上涨。尤其应该多储备容易受自然灾害,疫病,国际因素等等非货币因素影响,关键性的战略基础性物资。虽然现在国家政府也有类似储备,但受制于政府财力,国家安全等因素而难以大规模,频繁地用于调控物价。而央行则可通过巨额回笼货币,外汇储备等建立起更大规模的消费物资储备调控体系,来调控物价。
以粮食,肉类等为例,如果在其生产过多、价格较低时进行收储,包括向国外采购,积累起较多储备,就能够在其因自然灾害,疫情等而减少供应的情况下,抛出相应物资来满足市场需要,稳定物价。必要时甚至可用高买低卖来降低物价,比如对付国际输入性因素引发的通胀时,就可通过在国外高价采购,在国内较低价销售来控制物价上涨。毕竟央行作为宏观调控机构,不必过份重视直接盈利亏损状况。那么比起用加息等政策来控制物价,就能更加直接见效。同时也有助于避免加息等政策对整体经济等造成的不良影响。
而这在理论上应该不成问题,因为现行货币本质上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而粮食等物资在过去也做过等价交换物。因此建立物资储备,通过收储、抛出物资来调控物价;与投放、回笼货币来调控物价也没多大本质上的区别。当然收储、抛出物资也就是投放、回笼货币过程,只不过与现行主要通过金融市场来投放、回笼货币,途径有所不同罢了。
而建立物资储备调控体系,也不是要完全否定货币对通胀的作用。物资储备调控体系的主要作用,只是弥补现有货币政策工具的不足,以便更加直接有效地对付能胀,同时避免现有货币政策过度反应或反应滞后而引起的不良后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