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面临着新挑战和新机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提到今后的重点工作就包括加强养老服务保障。
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聚焦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围绕推动养老设施建设、促进老人心理健康、构建更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彭静委员
让家门口养老设施“可享可及”
“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供给规模明显提升,但部分老龄群体反映感知度不高、获得感不强,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受阻于‘最后一米’,亟待提高社区养老服务可及性。”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彭静今年提交了一份关于提高社区养老服务可及性的提案。
她在调研中发现,社区养老设施建设与需求不匹配。对此,彭静建议,高度关注社区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形成“可知可感、可期可享、可望可及”的供给新格局。建议在社区养老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营中以“可及性”作为核心依据,既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活动范围、使用时间,按距离、空间、老年人密度推动社区养老设施布局“空间可达”,又要注意高龄、失能等群体行动不便的实际,分别采取就近接送、上门入户、远程服务等形式,让“身边、床边、周边”的养老服务便捷可及。
此外,她还建议推动养老机构专业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同时在各地已有探索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国家层面的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并制定统一行业基础数据标准,为社区依托信息平台丰富智慧养老场景提供基础支撑。
“为了让老年人获得感成色更足,探索社区从基本养老向品质养老提升十分必要。”她建议探索志愿服务+社区居家养老、公益慈善+社区互助养老、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社区+小家庭等模式,满足老龄群体文娱体育、社会参与等“诗和远方”的向往。
■肖苒委员
升级社会支持网络 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
人到老年,面临的不仅仅是身体健康问题,还有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这也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研究中心主任肖苒呼吁,升级社会支持网络,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
肖苒说,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很大,利用社会工作专业的方式方法介入,得到了学者的认可和支持,应完善基层服务体系,推动社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疏导工作建设。
“应尽快出台专项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法规,完善社区服务体系,鼓励培养专业心理人员到社区工作,提高社区医护人员整体素质,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宣教,给予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肖苒说,要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合理升级社会支持网络,在基层工作人员培养上,推动基层民警、网格员、调解人员、家政服务人员等接受专业培训,将心理服务融入服务老年人的方方面面。
肖苒还建议,探索构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的政策支持体系,明确老年人社会心理服务人才的建设目标和要求,并列入人才发展战略和规划,鼓励高校培养老年心理学专业师资和研究人才,建设中国特色的老年人心理健康事业。
■罗永章委员
构建阿尔茨海默症防治体系
“2021年,我国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年治疗费用已超1万亿元,平均每人每年约13万元,照护者平均每周要花费47小时来照顾患者。”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罗永章建议,将构建阿尔茨海默症防治体系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全社会范围形成合力,全方位多角度共同应对。
“首先要在认知上,让人们将阿尔茨海默症当作一种正常的疾病来看待,以免耽误早期治疗时机。”罗永章建议,对标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阿尔茨海默症全球行动计划,将阿尔茨海默症列入国家公共卫生优先事项,将其防治体系作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国家战略,从预防、早诊、干预、研究、支持、实施、立法和评估等方面展开部署。
“要加大宣传,建立早期筛查机制,比如将阿尔茨海默症体检纳入社区公共卫生为老年人提供的体检中,做到早期干预,提高诊断普及性及治疗的可及性。”罗永章说,要构建针对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长期保障体系,完善保险机制,将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纳入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范围,减少家庭负担。
他还建议,从国家战略层面全力支持阿尔茨海默症基础研究和创新药物研发,完善国家法规体系建设,加快相关药物审评审批,为阿尔茨海默症候选药物研发开设绿色通道。采用更多市场手段激励企业创新,促进科研生态良性循环,让创新成果尽快造福患者。(潘福达 孙颖)
成都三生万寿养老院 儒经网网络宣传工作室(选自网络)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