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对于蜂鸟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蜂鸟智造”)来说,可谓“好消息”不断——高新蜂鸟智能硬件中试平台正式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有望成为国内智能硬件领域首个获得B轮融资市场化运营的中试服务平台。
自启动运营以来,该公司已为上百家科技企业、高校院所提供服务,推动200多个科研项目实现产业化。亮眼“成绩单”的背后,这家企业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它又将如何持续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
服务“一站式”
建立全链条服务体系
在成都大运会这一世界舞台上,随处可见的成都造科技产品是这场国际盛会上不可忽视的亮丽风景线——四川大学唐成康博士研发的呼吸式捕蚊机便是其中之一。得益于蜂鸟智造提供的中试熟化“一站式”服务,唐成康博士的科研成果不仅实现了场景创新应用,还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完成从“书架”到“货架”的关键一跃。
蜂鸟智造董事长田勇道出了这项成果成功转化背后的故事:“该项目的核心技术是唐成康博士团队研发的一种新材料,可吸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最初是应用在蔬菜大棚中。去年年初,我们在与该团队交流后,根据材料特性创新提出在灭蚊场景下应用,最终,经过产品原理样机设计开发、结构设计、电路设计,半年时间成功开发出全球首款利用自然空气实现诱捕并杀灭蚊虫的智能终端设备。”
在蜂鸟智造的助力下,去年7月,呼吸式捕蚊机成功应用到成都活水公园;今年,在成都大运会上大显身手。据了解,该产品已迭代至第三代,意向订单达2万台左右。
与呼吸式捕蚊机一样,目前已有200多个项目在蜂鸟智造中试平台实现产业化。“我们与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为项目提供原理样机概念验证、产品结构设计及供应链优化等服务;与四川省建科院合作,从应用场景逆向研发硬件产品,助力打造智慧工地……”在蜂鸟智造中试基地的展厅里,田勇指着一个个从这里完成中试熟化的创新产品如数家珍。
蜂鸟智造已与重庆大学签订意向合作协议,将布局医工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打通成渝地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同时,与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共建技术经理人中试实训基地,以中试研发培育科创人才,目前已经全面接入中级技术经理人的培养体系。与成都产投旗下科服集团合作共建从概念验证、中试公共服务、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到标杆孵化器等全链条“科服·蜂鸟”品牌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助力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加快迈向“应用场”。
延伸“服务链”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闭环
200余个项目、多点布局……数字背后,蜂鸟智造的优势在哪里?田勇认为,这既体现在蜂鸟智造构建的专业服务团队上,也体现在完善的中试服务体系上,而这也是一个科技服务能力日趋完善的过程。
在团队上,蜂鸟智造创始团队即自带智能硬件孵化与中试转化的基因。比如,田勇有十余年的电子信息从业经验,曾参与创办TCL创新事业部。在这个开展企业内部项目孵化与提供中试服务的部门工作多年,让田勇深知智能硬件是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痛点与堵点,蜂鸟智造成立之初便瞄准智能硬件中试服务领域。
“从专利、图纸、产品需求到量产上市,中试在技术转化产品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在田勇看来,中试平台不仅承担着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职责,还链接着大量产业资源,为科技成果提供应用场景。与此同时,通过不断的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还可反向优化、调整技术选型。
为此,蜂鸟智造不断延伸服务链条,构建了一支包括专职技术经理人、研发工程技术团队、质量体系团队、供应链团队等在内的110余人专业团队——技术经理人可以从创新源头挖掘项目,并提供可行性分析、专利技术分析,判断技术的成熟度、市场应用场景;研发工程团队可以提供原理样机开发、结构优化等技术支撑;质量体系团队可以为产品可靠性“保驾护航”;供应链团队可持续为产品提供关键元器件降本、本地化等服务……
与此同时,蜂鸟智造还围绕中试服务,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拥有40余项核心技术,并具备了多项体系认证能力。如此一来,蜂鸟智造的“触角”向前可以延伸链接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供给端,向后可以延伸链接龙头企业、央企国企等产业资源、拓展应用场景,以“中试+”“盘活”智能硬件成果转化全链条。
但在田勇看来,这还不够,“开放的中试平台可以推动布局新产业、培育新赛道、孵化新产品。蜂鸟智造作为市场化共享开放的第三方中试平台,可以助力转化、聚集人才、吸纳资金、赋能产业,我们将不断完善服务,打造基于中试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闭环。”
眼下,投资这一关键“一环”正快速“补齐”——蜂鸟智造正联合成都高新区天使母基金和其他国资,发起成立全国首只1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创投基金,其“中试+孵化+投资”的科技服务体系已雏形初现。(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