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眉山三苏”,天下闻名。但您知道吗?在“巴蜀人才谱系表”上,还有一个也值得深入挖掘和传播的人文“三苏”,那就是来自梓州铜山(现在四川德阳中江)的铜山“三苏”:四川宋代首个状元苏易简、书法家苏舜元、诗人苏舜钦。
耐人寻味的是,“铜山三苏”和“眉山三苏”还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北宋),只是“铜山三苏”比“眉山三苏”要早出仕十多年。此外,“眉山三苏”是父子三人,“铜山三苏”是祖孙三人。他们同为北宋时期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在文学上的建树各有千秋,对后世都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对发展中华优秀文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苏易简的祖先在长安世代为官,唐僖宗广明年间,唐僖宗李儇带领官员部属逃亡四川,苏易简的高祖苏传素随行到四川后,就在四川安家。《宋史·苏易简传》中记载“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续资治通鉴长编》写道:“闰三月甲寅,上御讲武殿覆(复)试,权知贡举程羽等所奏合格进士,得铜山苏易简以下百一十九人。”
此外,宋光宗时进士杜大珪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记载:“苏易简,字太简,梓州人。”根据祖父苏易简的籍贯推断,苏舜钦籍贯同为梓州铜山,这一说法同样在文献中可以找到依据,例如,明代编录上古至元代的书法家传记《书史会要》中记载:“苏舜钦,字子美,号沧浪翁,其先世居梓州,后为开封人。”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苏学士集十六卷》也认定“其先梓州人”,此外,《正德姑苏志》《崇祯吴兴备志》《乾隆鄞县志》《宋诗钞》《词林纪事》等文献中均有类似记载。
中江县广福镇背靠宝峰山,面向玉江河,这里山清水秀、地灵人杰。 在德阳市中江县广福镇玉江河畔,一块巨石上倒插着一支石笔,名曰“苏公笔”,已在河畔屹立近千年,是当地人为纪念苏舜钦而立。在广福镇的铜山景区中,苏氏祠堂的堂联上写着:“持节仍归汉,怀才不事秦”,昭显着苏氏一族所秉持的节操和德行。此外,在德阳市中江县还有一些“三苏”相关的遗迹,纪念苏易简修建的状元桥,屹立至今,与史料相互印证。
苏易简:宋代四川的第一个状元
苏易简的父亲苏协,考中进士,曾就职于彭州(今彭州市)。苏协为官清廉、爱民如子苏易简的母亲薛夫人聪明贤淑,教子有方。这样的家庭教育对苏易简的成长影响很大。《宋史·苏易简传》中形容苏易简少年时代就“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瞻”。
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宋太宗赵光义特别留心选拔优秀儒生士子。苏易简在考场上 当场挥洒三千余言的策试文章,成为状元,名扬天下,当时年仅22岁,也成为宋代四川的第一个状元。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苏易简博学多才,勤于著述,参与编纂了《文苑英华》,编著《续翰林志》《文选菁英》等。在他的著作中,最有价值的是《文房四谱》,即《笔谱》《纸谱》《墨谱》《砚谱》,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记载笔、纸、墨、砚的生产沿革、产地和制作工艺的专著。编著的《续翰林志》,对考证古代“翰林制度”有重要参考价值。苏易简为官清廉、辅政公允,公正无私地执掌科举考试多年,开创了答卷糊名、密封考卷的考试模式,并一直沿用至今。宋太宗赐联“君臣千载遇”以示嘉许,苏易简对以“忠孝一生心”彰显忠诚。
苏易简是朝廷重臣,又是大学问家,无疑给他的后代营造了很好的教育氛围。他的两个孙子苏舜元、苏舜钦就是苏家后代子孙中的佼佼者。北宋文学领袖欧阳修曾称赞苏舜元、苏舜钦这对兄弟:“文章家世事,名誉兄弟贤”;另外一位文豪黄庭坚也评价:“二苏文章豪健痛快如此,潘、陆不足吞也”。
苏舜元:“才翁草书真迹,当为历世之宝”
苏舜元(1006—1054年)号才翁,著有《才翁集》一部。苏舜元在书法上的成就较大。有记载提到苏东坡曾评价舜元草书:“才翁草书真迹,当为历世之宝”。
苏舜元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宋史·列传》载:“舜元,字才翁,为人精悍任气节,为歌诗亦豪健,尤善草书,舜钦不能及。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三司度支判官”。
苏舜元十分关心民生疾苦,早年在开封府扶沟县任主簿有赈灾之举,在福建路提刑任上,除统辖一路司法、监察等事务外,还担负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赈救灾民、减免赋税、移风易俗等重大责任。他在福州看到坊间百姓生活用水不便,为方便城内百姓就近取水,专门组织人力择地挖掘十二口水井,后人称这一批水井为“苏公井”。
苏舜钦:
倡导诗文革新泽被后世,写《沧浪亭记》名垂青史
苏舜元很优秀,他的弟弟苏舜钦也很卓越。客观上来说,在文学史上的名气和贡献,苏舜钦更大。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苏舜钦在文学史上地位颇高,是宋代诗文革新的先驱之一。曾与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等一起大力倡导诗文革新。因为北宋初期的诗文,仍然沿袭晚唐,五代的文风,过分注重形式,过分讲求声韵格律,存在着一种浮华靡丽的不良风气。苏舜钦等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作”,旗帜鲜明地反对西昆派时文,大力倡导清新自然的文风。
随着苏舜钦倡导的这种诗文革新运动的蓬勃兴起,宋代文风发生了极其可喜的变化。苏舜钦等人的开拓创新精神对宋代文学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诗文创作方面,成绩斐然,涌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诗文作家,创作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精品力作。就散文创作的成就而言,“唐宋八大家”宋代就有六人。
欧阳修曾在《苏子美文集序》中记载了苏舜钦对文学的这份贡献,“天圣之间,学者务以言语偶摘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除此之外,了解沧浪亭的人一定对苏舜钦这个名字感到十分熟悉。“苏州园林甲天下”,代表着宋朝园林的沧浪亭便由苏舜钦所造。他所作的文学名篇《沧浪亭记》记述了建沧浪亭的成因和过程。《沧浪亭记》多年被列入中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篇目。
庆历四年岁末,在苏舜钦风华正茂之时,“进奏院事件”致使“舜钦与巽俱坐自盗除名”,王拱辰等弹劾苏舜钦“监主自盗”,借以打击范仲淹、富弼等人。
苏舜钦于庆历五年(1045年)携妻子南下,流寓苏州。“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他花钱买下了一块弃地,加以修葺,以“沧浪濯缨”之典故,将此园命名为“沧浪亭”。苏舜钦还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苏舜钦还写《沧浪亭》诗,“一泾抱幽山,居然城市间。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苏舜钦把此诗寄给欧阳修,邀他共作沧浪篇,不久欧阳修就以《沧浪亭》一诗相酬,“子美寄我沧浪吟,邀我共作沧浪篇。沧浪有景不可到,使我东望心悠悠。”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
园以人传,自此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更多诗篇美文。明代文征明作《沧浪池上》,清代苏州文学家、戏曲家尤侗有诗《沧浪古道》,文人石韫玉有《沧浪亭》诗,《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也曾居于苏州沧浪亭畔,他在书中写到,“老仆前导,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而入,迭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烂然。”
沧浪亭建筑颇具匠心,它以山景为主,古朴清幽、山林野趣在园中独树尽显。如今,在苏州,沧浪亭穿越千年风雨,依然是备受世人喜爱的著名景点。沧浪亭现为苏州现存历史最久的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继往开来,中江正奋力挖掘、弘扬“铜山三苏”文化
元代张翥曾说:“天地有大文,吾蜀擅宗匠。”蜀地盛产对推动社会和文化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宗匠式、标志性人物,这些巴蜀星星在中国历史名人的星空中大放光芒。纵观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三五百年之间,会有卓越的人才横空出世。在蜀地也是如此。比如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东坡,明代的杨升庵,再到清代的李调元。不同于黄河文化带的人才谱系,一直具有渐悟、渐进、渐行的扎实学风,处于长江文化带的巴蜀,不仅自古出奇才,还渐次崛起,亦步亦趋,在三五百年间接力完成了对中华文化的突破式贡献,成为了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枢纽式人物。
提起中江,很多人想起“一碗面”。但其实,这里不光出产美食,还滋养杰出的人物。如今,中江对“铜山三苏”的挖掘在“巴蜀人才谱系表”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2年,眉山三苏与铜山三苏的首次“碰撞”,三苏文化书画精品联展也在去年举行。近日,为做好“铜山三苏”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弘扬历史文化名人优秀精神品质,中江拟举办“铜山三苏”文化研讨会,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铜山三苏”文化研究文章。
赓续千年文脉,这些名人辉煌的人生和出色的作品就是这座城市最好的宣传名片。
本文由成都市府南河(锦江)综合整治倡导者、成都黄龙溪古镇旅游综合开发第一人、黄龙溪得舍禅意酒店董事长李勇推荐!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