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旅游博主反映,知名景区梅里雪山几处观景台附近都筑起高墙,游客无法驻足欣赏美景,只有购买门票才能打卡赏景,此举引发争议。
景区筑起高墙防止游客“蹭风景”,并非梅里雪山独创。之前,桂林象鼻山景区筑墙种竹,阻碍游客远观,经媒体曝光后,景区砍竹留墙,依然招致批评。今年“五一”期间,网友反映黄河壶口瀑布两侧设置密不透风的围挡,防止行人“偷窥”,舆情发酵后,景区才拆除了围挡。
景区为何频频筑墙?各地理由五花八门,或说是为了游客安全,防止在路边聚集;或说是为了扶持村民,增加景区收益反哺当地;或说为了保护环境,防止游客随意进入破坏景区。显然,这些理由没能让人心服口服。请问大好河山挡得住吗?即使挡住游客视线,此举也是破坏风景、大煞风景。说到底,还是景区选择“门票经济”,不惜一切手段维护门票收益。
这些年,圈地收钱、不断涨价的“门票经济”颇遭诟病,但有些景区仍然没有摆脱“门票依赖”。筑墙挡景,反映的是一种封闭思维:把好风景圈进去、“垄断”观赏权,才能保障自己利益不受损失。但这些景区似乎忘记最基本的道理:大好河山本就不是谁的私有物,具有天然公益属性,人人有权欣赏。景区受委托进行开发并收取门票,目的是提供更好的服务提升自然景观的价值,而不是借此将远观的游人排斥在外。事实上,一堵围墙激起的不是游客买票参观的好奇心,而是对景区“小家子气”的反感,为了眼前利益而筑墙,也在游客心中筑起一面无形的“差评”墙。失去口碑与人气,对当地旅游发展有害无益,这笔人心账、长远账,筑墙挡景的景区应该算一算。
文旅融合进入2.0时代,旅游市场竞争激烈,人们对旅游体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景区生存与发展,不能指望人们猎奇尝新的“一锤子买卖”,应以良好口碑带来二次消费。众所周知,杭州西湖“还湖于民”20多年,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远超门票价值。淄博烧烤花式迎客、诚信至上,说明尊重旅游市场规律,将游客体验放在第一位,才能保持长久热度。也有人认为,个别景区地处偏远,经济条件较差,开发能力不足,不得不倚重门票收益,与西湖、淄博不可同日而语。的确,各地经济条件不同,旅游发展策略也不同,应该给予理解,但理解的同时也要强调底线与共识:“门票经济”可以有,但不能以“垄断”风景、破坏风景为代价;“门票依赖”可以破,突破旧思维、探索新路径,哪怕“先天不足”也可以有所作为。
今年以来,各地文旅局长频出奇招宣传家乡风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因此“出圈”,一方面说明“先天不足”也可以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也提出“流量如何变‘留量’”的思考。这些思考,同样适用于那些仍停留在“门票经济”时代的景区。长远来看,门票更应体现公共资源的公益性,让游客愿意来、玩得好、留得下,最终靠的是优化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服务品质。譬如,因地制宜围绕本土特色,打出食住行游购娱组合拳,刺激周边配套消费升级。将门票免费作为“流量入口”,结合时下潮流,推出特色产品、特色玩法。借助文化赋能、场景营造和数字化转型,不断创新旅游业态和产品,开辟深度体验空间。诚然,转型不易,创新更难,但景区管理者应该意识到,越早主动转型,越是未来可期。筑墙挡景思维落后于时代,景区发展不能再走回头路了!
本文由成都市府南河(锦江)综合整治倡导者、成都黄龙溪古镇旅游综合开发第一人、黄龙溪得舍禅意酒店董事长李勇推荐!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