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有两个目标:一是让云舟成为伟大的公司,二是冲击诺奖。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孔月昕
编辑|马吉英
头图摄影|阿灿
编者按:
时代的聚光灯,已经打在了“科创”的舞台上。
科创在国家的发展计划中,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才能在当下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对资本来说,也更多地把注意力转向了硬科技。从投资数量到资本市场相关政策的出台,都把科创作为长期关注的重点方向。
科学家+企业家,这两种看起来完全不同的身份,正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些创业者身上的标签。学者身份意味着他们在技术领域深耕多年,追求相对确定的目标,企业家的角色要求他们敢于冒险、拥抱不确定性。商业不是他们逃离学术的避风港,而是他们迎接更大挑战的新航道。
有观点认为,中国已经迎来“科创家”时代。
关注这个群体,也是关注中国创业创新的最前沿动态;看懂这个群体,也就看懂了中国经济活力的来源所在。
作为一家估值70亿、即将上市的生物科技创业公司的创始人,蓝田的办公室只有不到4平米。
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只放置了办公桌椅和一台电脑,没有任何装饰物。对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的蓝田而言,“办公室只要有电脑,能处理事务就可以”。不光是对办公环境要求不高,蓝田的日常装扮也是休闲为主:短袖白T,浅蓝牛仔裤,脚踩一双洞洞鞋。
随意的穿着让蓝田看起来不像是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他手下的学生还在实验室里做着可能冲击诺奖的课题。不过在他看来,“单纯做科研好像有点‘吃不饱’”,因此,他创办了云舟生物(以下简称“云舟”),并在这里搭建了很多科研的前期布局及具体项目。
云舟是一家提供基因递送(通过生物、化学、物理等方式,将特定的基因人工导入细胞或机体的过程)设计方案、科研和临床基因载体定制等服务的生物科技公司。
5月底,云舟完成新一轮股权交易,估值70亿元,成为广州第一家生物科技独角兽。据《中国企业家》了解,近期,云舟正在密集筹备科创板IPO申报工作。
蓝田有两个目标:一是让云舟成为伟大的公司,二是冲击诺奖。
开创一门新“生意”
蓝田之所以产生创业的想法,是多方机缘下的一拍即合。
2004年,在一个业内干细胞研究会议上,蓝田结识了中山大学的李树浓教授,会后李树浓邀请蓝田参观他的实验室。之后蓝田与李树浓合作组建了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
这次科研方面的合作,成了蓝田与广州结缘的开始。
2006年,蓝田因为前一年发表的文章不符合美国主流思想,学术上逐渐受到排挤,科研资金申请、写文章也变得困难,甚至终身制教授的晋升也差点受到了影响。“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他想。
他曾带领20多人的科研团队,每年的经费有一两百万美元,发的文章一年可能有十几篇,“这基本上已经是极限了”。他想尝试更多科学上的想法,但实验室已经无法满足他的需求,他想选择另一条路,希望借助创业获得更多的资金、人才、平台等资源,去更高的层面做科研。
当时恰好蓝田的哥哥韩蓝青辞职,想拉着弟弟回国创业。辞职前,韩蓝青在美国是一名工程师。蓝田想到跟广州的缘分,建议道:“我们可以去广州开一家干细胞公司(当时这个赛道比较热)。”
2006年,蓝田和哥哥在广州成立了赛业生物,做干细胞相关业务。韩蓝青回国主管公司经营,蓝田担任科学顾问,往返于中美两地。
随着赛业逐渐走上正轨,加之蓝田在实验室里的“发现”,开拓新业务的想法就此诞生。“我们做生物生命科学研究,很多时候要从基因层面理解生物行为,这需要借助基因递送手段,也就是通过基因载体把DNA、RNA送到细胞里观察。”
基因载体作为必备的日常工具或试剂,蓝田的生物实验室每年至少需要2~300个,但基因载体的高度个性化导致它难以商品化,因此,过去载体一直需要科研人员去手动DIY,制作难度也很高。“学生进入实验室半年后,才能初步上手做一些简单的载体,成为熟手可能要很多年,学习成本高不说,最终的成品质量也很难把控。”蓝田说。
蓝田想到了乐高的模式,将无限多样的载体模块化,打造序列片段的“零件库”,这些片段就可以像乐高一样在不同场景反复拼贴使用。
蓝田在实验室里尝试了可行性后,发觉这件事有商业价值。
2014年,专做基因载体的云舟就此成立。
蓝田表示,他们想要打造一个线上模块化载体设计平台,在线上平台设计好后,线下就可以用乐高式的拼接方法把载体拼接出来,科研人员可以像逛淘宝一样在线上设计、加购物车、下单。“就像写文章,以前只能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敲,而现在抓取一些章节扔到ChatGPT等工具里,它会自动把段落连成一篇看起来很流畅的文章。”蓝田类比道。
但设想成为现实并没有那么容易。最初,云舟的成员除了蓝田本人外,只有几位来自赛业的员工,每个人都身兼数职。001号员工、也是云舟的常务副总经理陈丽娟回忆,她当初既负责日常的事务性运营,又要帮助搭建不算完备的技术团队,并负责了生产线、质量体系搭建等。
2015年,云舟上线了“载体家”线上(电商)平台,当时只上线了几种简单的载体。
但第一笔订单来得猝不及防。“平台上线不久就有人下单了,当时我们看到都有点傻眼了,因为线下还没有太多积累,生产也比较滞后。为了解决初期的订单,我们踩了很多‘坑’,才一步一步完善整个线下的模块化生产平台。”蓝田说。
陈丽娟也表示,为了落实和交付第一笔订单,当时云舟几乎全员都在讨论要怎么做,“我们当时的技术积累已经到位了,但具体怎么安排生产、物流,尤其是国际物流的交付等,经验几乎为零,当时几十位员工全部加入到这场‘大练兵’中。”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