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拿个Pad,就能实现蔬菜全生命周期管理;6个蔬菜基地总面积5000亩,只需要2个技术人员,就能管理得游刃有余……在上海国兴农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兴农”)的一个个服务项目中,自动化、智能化、数据化应用贯穿始终,农民种地不再靠节气和经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也成为了历史。
“国兴农的目标是实现产业振兴。”从白手起家到业务遍布上海9个涉农区及长三角地区;从初创公司到荣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短短12年,国兴农创始人郭之兵带领着研发团队将国兴农发展成为了依靠农业科技创新的设施农业集成方案提供商,成为了科技兴农这一细分领域的领头羊。
用“算法”来种地,推动装备核心技术国产化
“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行业,前景广阔。”郭之兵认为,从事农业工作,需要把所谓的“体面”放下来。“年轻人觉得从事农业不体面,但他们可以看看现在的农业,完全大变样,这是现代农业,国兴农就是最好的例子。”
7年IT经验+农药化工企业3年高管经验,30岁的郭之兵在工作的第十个年头,遇到职业生涯瓶颈。在另谋出路的过程中,他用外行的思维在努力做内行的事情。“在农药化工企业工作期间,我就一直用IT管理咨询的思维来看农业、农民种地这件事。”
在他看来,种好地是件不容易的事,需要懂技术、懂生产、会经营。以前是承包到户,自给自足,自产自销问题不大;但现在是适度规模种植,农业企业的经营风险还是很大的。在巨大的机遇面前,郭之兵萌生了创业的念头:“我可以作为服务主体,为他们提供服务,降低其经营风险,实现提质增效。”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后,郭之兵凭着一股年轻人的冲劲和雄心壮志,来到了梦想的创业之都上海。“上海开明而包容,有着良好的营商环境、产业基础好、政策好、科研院所多。”郭之兵表示:“创业前,我就想清楚了。要做这一行,一定要清楚农业和农民的痛点及瓶颈,才能明确定位,明白自己要做什么。”
2011年,一家名为“国兴农”的企业在上海悄然成立。谁也没想到,这家默默无闻,耕耘十余年的企业突破了核心装备及控制系统的技术瓶颈,改变了农业设备一直采用技术引进、模仿创新的模式,实现了装备核心技术国产化。今年4月,国兴农参与的《设施蔬菜优质高产高效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上海农业科技事业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以集成思维,做好农业高质高效大文章
今年5月中旬,乡村振兴专题调研中,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曾表示,背靠大都市的郊区乡村,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是支撑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基础。要不断深化认识,把握规律、积极探索,全力做好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大文章。
腰路村基地航拍。受访者供图
其调研走访的浦东新区宣桥镇腰路村,位于宣桥镇农业产业示范基地项目的核心位置。该基地由国兴农全流程打造。
“我们在2016年就有了集成思维,想要一个无人场景。无论是人、机、物,我都要去整合它,让生产者能够做到‘拎包入住’。此外还要形成场景的闭环管理,实现播种管收无人化。”在访谈中,郭之兵多次提到农业系统集成,这在全国尚无先例可循。
“同行中有的做温室工程、有的做灌溉工程、有的做农业物联网的……像我们做集成创新的大场景打造,做成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的,在国内是没有的。”郭之兵表示,国兴农围绕生产主体需求,聚焦其短板及薄弱点“定制化”打造场景。
以宣桥镇农业产业示范基地项目为例,全产程设备和技术均为国产,且80%的核心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中全程数字化管控技术更是赶超国外。
“项目全产程环境可数字化调控,实现周年不间断生产。”该基地采用智能环控系统和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对作物的温、光、气、水、肥五个生产要素精准管控;研发了从基质搅拌机、全自动播种流水线、能立体催芽室、全自动物流苗床、全自动施肥机、收割包装机等全流程智能装备;在播种管收的全程装备群基础上,使各智能装备之间形成了层层交互,通过构建农场种管收全程装备群,实现全程装备可管、可控。
这样一整套流程,基地的用工与传统种植相比减少 87%,绿叶菜产量由原3~5茬上升到12~15茬/年,提高了3倍。“腰路村村民有了更多发展空间和就业机会,打造了以‘薪金+租金+二次分配’的农民增收渠道,腰路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年内将增长10%。”郭之兵说。
除了宣桥镇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清美集团项目,国兴农服务对象还包括惠南镇叮咚买菜基地、清美桥北基地、航头镇牌楼盒马基地、泥城镇公平村千亩蔬菜基地核心示范区建设项目等,近年来,其服务范围已从上海辐射长三角等区域。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