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战略是主动的,被动就容易死掉。企业要应对被颠覆,就要把创新纳入企业的战略层次。中国建材有三大战略,其中创新驱动是首位。
随着技术的发展,过去我们认为的新技术、新产品的问题会迅速被解决。企业如果不创新,不研究新的方法、新的模式,就可能被颠覆。即使像中国建材这样的“巨无霸”,如果不用新技术、新模式,也会被颠覆。
企业有一些惰性、惯性,还有一些很熟悉的东西不愿意放弃,学习新东西要有一个过程。有时我常想,改革其实是被倒逼的,企业的变化也是被倒逼的,企业主动改变是很难的,只有到了崩溃的边缘,或者到了悬崖边上,才可能会“迷途知返”,这也是我给企业年青一代的忠告,不创新必然死亡。
大企业失败的原因,往往是他们总用过去成功的经验。过去我们有些成功的经验要记住,但环境变了,如果不创新,不学新东西,总用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就会导致失败。我经常到一些企业去看一看,看到更多的东西,学到更多的东西,联想到更多的东西,而不是说把自己固化在这个企业里,固化在成功的经验里。看到外边的世界,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否定之否定,把一些认识螺旋式上升。这对于企业领导者是非常重要的。
问:如何在战略稳定和战略动态变化之间进行平衡?
答:创新无处不在,但并不是说变化是频繁地去改变战略和业务。战略应该相对稳定,企业家要在坚守业务和创新业务之间寻找平衡。胶卷产品使用的卤化银技术被数码技术彻底颠覆了,但也用了上百年。今天的电动汽车也会颠覆传统的燃油汽车,但今天电动汽车在全球占比还不到5%,还有大量技术人员服务于燃油汽车的节能、减排、舒适度、智能化等,也不是说完全不做了。这说明颠覆必须得到重视,但持续性改进和颠覆性创新之间也是辩证的关系。
在思考变与不变时,我们要辩证看待,要解决好变和不变的关系,解决好持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关系,解决好现有产业和新产业之间的关系,企业领导者永远是在这两难之间进行平衡和选择。
问:应对变化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开拓新业务。如何判断企业进入的时机?
答:做企业不赚钱就会死掉。企业常常思考,如果选择了一项新业务,应什么时候进入。其实看到这项新技术是一个方向,但要做起来就要前赴后继,不知道要经过多少时间。对一个企业来说,到底什么时候切入最好,这也是企业经常困惑的事情。如果企业早走十步,可能就成了“烈士”;但如果晚走了一步,也可能失去了机会。怎么才能做到恰当其时呢?
如果狭隘一点,站在企业的利益角度来看,我一般不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创新者,而是会考虑这项新技术有没有人做成功了,有没有人完成了一个循环,也就是说这项新技术有没有颠覆性的风险,这是我非常关注的。
中国建材是如何快速切入的?我的方法也挺简单,就是要找一个行业里做这个的领先者,这个企业可能是第二、第三,没有成功,但是这个行业里有人成功了,我迅速地重组它,给予它经营资金支持,这样就会快速切入。
德鲁克认为最好是当别人创新完成90%的时候你再切入。爱迪生做灯泡时,前面已经有好多人做了电灯泡了,但有很多问题没解决,爱迪生解决了后面的,也就是说前面可能有人做了90%的工作,爱迪生做了后面的10%,即使是后面的10%,他都做了6000次实验。
做企业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能冲动。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东西在发展,该进入时进入,不要失去机会。但我们也不能在成功遥遥无期时过早进入,把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到里面。这就是经营之道。从大创新、人类进步角度来讲,这可能有点狭隘。但是从企业自身有限的财力和稳健发展来讲,这可能是个最好的选择。
问:企业在每一个战略阶段都面临新的挑战,“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应该如何夯实基础以应对挑战?
答:成功企业总是把格局和能力建设考虑在先。我认为企业能否壮大取决于做企业的格局够不够大,而企业能否攻坚克难则取决于企业所蕴含的能力。
企业的格局要大,格局就是站得高,看到全局性。“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能力讲的是特殊能力,而不是一般性经营能力。其实做企业的人,都要有一些特殊的东西,这些特殊的东西也是构成企业家品质的一部分。
企业格局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领导的认知格局;二是企业的战略格局;三是企业的工作格局;四是处理复杂问题的格局。做企业需要格局,格局越大,企业就越自信。企业的特殊能力,要经过积累锻炼才能具备。我总结为四种能力,应变力、抗压力、复原力、免疫力。
中国企业的战略愿景是走向世界,要成为一流企业,就需要我们的企业家有更大的格局和更强的能力。
儒经网"华商走世界"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战略合作单位:浙江省浙商投资研究会;西湖书院; 联系人:黄女士 微信号:17364845380